颠三倒四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iān sān dǎo sì
成语注音 ㄉ一ㄢ ㄙㄢ ㄉㄠˇ ㄙˋ
成语正音 “倒”,不能读作“dào”。
成语简拼 dsds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顛三倒四
成语英文 lonfused(disorderly; in coherent)
成语法文 (mettre une chose) sens dessus dessous
成语俄文 вверх дном
成语日文 辻褄(つじつま)が合わない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成语示例


奶奶年岁大了,做起事来常常是颠三倒四的。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成语典故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志不清。《荡寇志》八二回:“那刘母口里不住的‘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佛国有缘,佛法相因,常乐我静。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灰尘’,颠三倒四价念那《高王经》。”巴金《谈我的散文》:“这就是说,它不是颠三倒四的胡说,不像我们常常念着玩的颠倒诗。”亦作“倒三颠四”。《金瓶梅》八五回:“你信我奶奶倒三颠四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场,瞒上不瞒下,你老人家拿出他箱子来,拣上色的包与他两套。”亦作“倒四颠三”。《金瓶梅》三三回:“来呵!到明日只弄的倒四颠三,一个黑沙也是不值。” 并列 ①无次序。②人的神志不清。洪醒夫《教戏》:“金发伯的台词有些~,不过,大意还是不差,可以将就过去。”△用于描写次序乱或人的神态。→七颠八倒 言颠语倒 杂乱无章 颠倒错乱 语无伦次 ?井然有序 井井有条 头头是道有条有理 有条不紊 错落有致。也作“倒三颠四”、“倒四颠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头顶:华~。 最高最初的部分:~末(本末)。山~。 倾倒,跌:~沛。~倒(dǎo )。~踬。~覆。~扑不破。 上下跳动:~簸。 古同“癫”,精神错乱。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竖立的东西躺下来:摔~。墙~了。~塌。~台。打~。卧~。 对调,转移,更换,改换:~手。~换。~车。~卖。~仓。~戈。

位置上下前后翻转:~立。~挂。~影。~置。 把容器反转或倾斜使里面的东西出来:~水。~茶。 反过来,相反地:~行逆施。反攻~算。~贴。 向后,往后退:~退。~车。 却:东西~不坏,就是旧了点。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三』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倒』

《廣韻》《正韻》都皓切《集韻》《韻會》覩老切,𠀤刀上聲。什也。  又絕倒,極笑也。 《晉書·衞玠傳》王澄有高名,每聞玠言,輒歎息絕倒。  又傾倒。 《杜甫詩》志士懷感傷,心胷已傾倒。  又潦倒。 《北魏書·崔瞻傳》魏天保以後重吏事,謂容止蘊藉者爲潦倒。瞻終不改。  又《揚子·方言》大袴謂之倒頓。 《註》今雹袴也。  又《集韻》《韻會》刀號切《正韻》都導切,𠀤音到。 《詩·齊風》顚之倒之,自公召之。 《禮·喪大記》小斂之衣,祭服不倒。 《註》死者所用衣,多不盡著,有倒者,惟祭服尊其領,不倒也。 《韓非子·難言篇》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賢聖莫能聽。  又叶董五切,音覩。 《季尤平樂觀賦》或以馳騁,覆車顚倒。烏獲扛鼎,千鈞若羽。  又叶都故切,音妒。 《焦氏·易林》衣裳顚倒,爲王來呼。呼去聲。

『四』

《唐韻》《集韻》𠀤息利切,音泗。 《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  又《玉篇》隂數次三也。 《正韻》倍二爲四。 《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又姓。 《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  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𥨥易,非四之本義也。  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