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来簸去


   连续、反覆地颠簸。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iān lái bǒ qù
成语注音 ㄉ一ㄢ ㄌㄞˊ ㄅㄛˇ ㄑㄨˋ
成语简拼 dlbq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顛來簸去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连续、反覆地颠簸。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巴金《发的故事 星七》:“车子虽然走得慢,但是震动得十分厉害,把站立的客人颠来簸去。”


成语典故

连续、反覆地颠簸。巴金《发的故事.星七》:“车子虽然走得慢,但是震动得十分厉害,把站立的客人颠来簸去。”亦作“颠来播去”。许地山《空山灵雨.海》:“我们只能把性命先保持住,随着波浪颠来播去便了。” 并列 连续不断地颠簸。巴金《发的故事·星七》:“车子虽然走得慢,但是震动得十分厉害,把站立的客人~。”△簸,不读作bō。△多用于车船行进状况。也作“颠来播去”。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头顶:华~。 最高最初的部分:~末(本末)。山~。 倾倒,跌:~沛。~倒(dǎo )。~踬。~覆。~扑不破。 上下跳动:~簸。 古同“癫”,精神错乱。

〔~箕〕❶扬糠除秽、清理垃圾的器具,用竹篾、柳条或铁皮制成,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❷簸箕形的指纹(“箕”均读轻声)。

用簸箕颠动米粮,扬去糠秕和灰尘:~谷。 颠动摇晃:颠~。~荡。~动。~弄。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 距离,差别:相~不远。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除掉,减掉:~掉。~皮。~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簸』

《廣韻》《集韻》補火切《韻會》杜果切《正韻》烏果切,𠀤音駊。 《說文》揚米去糠也。 《詩·大雅》或簸或蹂。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補過切,音播。義同。

『去』

《唐韻》《集韻》《韻會》𠀤丘據切,墟去聲。 《說文》人相違也。 《廣韻》離也。 《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 《玉篇》行也。 《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又棄也。 《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𠀤墟上聲。 《集韻》徹也。  又藏也。 《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註》去,收藏也。  又《集韻》或作弆。 《前漢·𨻰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 《註》弆,亦藏也。  又《韻會》《正韻》𠀤丘於切,音墟。疾走。 《正字通》同驅。 《詩·小雅》鳥鼠攸去,君子攸芋。 《左傳·僖十五年》秦伯伐晉。卜之,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