颦眉蹙頞


   颦:皱;蹙:收缩;頞:鼻梁。皱眉毛、缩鼻子。形容愁苦的样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pín méi cù è
成语简拼 pmce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颦:皱;蹙:收缩;頞:鼻梁。皱眉毛、缩鼻子。形容愁苦的样子。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成语典故

《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眼上额下的毛:~毛。~宇(两眉上面的地方)。~心。~目。~寿(长寿)。~睫。扬~吐气。 书页上端的空白:书~。~批。

紧迫:穷~。 皱,收缩:~眉。~额。~皱。~缩。~金(用拈紧的金线刺绣,使刺绣的纹路绉缩起来。亦称“拈金”)。 局促不安:~~。

鼻梁:“举疾首蹙~而相告。”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眉』

《唐韻》武悲切《集韻》《韻會》𥄐悲切,𠀤音麋。 《說文》目上毛也。 《釋名》媚也。有嫵媚也。 《春秋·元命包》天有攝提,人有兩眉,爲人表𠋫,陽立于二,故眉長二寸。 《註》攝提二星頗曲,人眉似之。  又《揚子·方言》東齊謂老曰眉。 《郭璞註》言秀眉也。 《詩·豳風》爲此春酒,以介眉壽。 《註》豪眉也。  又渠眉,玉飾之溝瑑也。 《周禮·春官·典瑞》駔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  又井邊地曰眉。 《前漢·游俠傳》揚雄酒箴曰:觀瓶之居,居井之眉。 《註》若人目上之有眉也。  又姓。宋眉壽,明眉旭。  又《韻會》通作麋。 《大戴禮·主言篇》孔子愀然揚麋。 《荀子·非相篇》伊尹之狀,面無須麋。  又通作嵋。峨嵋山,在蜀嘉定府峨眉縣南百里,兩山相對如蛾眉。  又州名。魏置眉州,因峨眉山爲名。○按《說文》本作睂,从目,象睂之形。上象額理也。徐曰:仌,頟理也。指事。隸作眉,《字彙補》又作𥅕𥇮,非。

『蹙』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六切,音噈。 《說文》迫也。 《詩·大雅》今也日蹙國百里。 《禮·禮器》不然則已蹙。 《疏》則太急蹙。  又《集韻》七六切。與蹴同。 《禮·曲禮》蹙路馬芻有誅。 《釋文》蹙,本又作蹴。  又《廣韻》蹙,近也。  又通作顣。 《孟子》已頻顣曰。 《朱傳》顣與蹙同。  又《集韻》倉歷切,音戚。 《類篇》蹙蹙,𦄲小貌。 《詩·小雅》蹙蹙靡所騁。 《箋》蹙蹙,小之貌。 《爾雅·釋訓》蹙蹙,鞠也。

『頞』

《唐韻》烏割切《集韻》《韻會》《正韻》阿葛切,𠀤音遏。 《玉篇》鼻莖也。 《孟子》疾首蹙頞而相告。 《莊子·至樂篇》深矉蹙頞。  又《博雅》䪼也。  又《釋名》頞,鞍也。偃折如鞍也。  又幽頞,獸名。 《山海經·幽頞贊》幽頞似猴,俾愚作智。觸物則笑,見人佯睡。好用小慧,終是嬰繫。  又《玉篇》亦作齃。 《史記·蔡澤傳》魋顏蹙齃。 《註》齃,烏葛反。  又音案。 《史記·西南夷傳》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 《註》頞,音案。孚遠曰:常頞,疑人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