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谓遇到风和浪涛的吹打。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张力生 《写在波峰浪谷间》诗:“二十年风吹浪打,二十年海上生涯,海风吹皱了脸,浪花洗白了发。”
1.谓遇到风和浪涛的吹打。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张力生 《写在波峰浪谷间》诗:“二十年风吹浪打,二十年海上生涯,海风吹皱了脸,浪花洗白了发。”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上常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説文•風部》:“風,八風也。”《廣雅•釋言》:“風,氣也。”錢大昭疏義:“風氣者,《莊子》云:‘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六書故•動物四》:“天地八方之气吹嘘鼓動者命之曰風《詩•鄭風•蘀兮》:“蘀兮蘀兮,風其吹女。”《説苑•敬慎》:“樹欲静乎風不定,子欲養乎親不待。 教化。《廣韻•東韻》:“風,教也。”《古今韻會舉要•東韻》:“風,王者之聲教也。”《書•畢命》:“既歷三紀,世變風移,四方無予一人以寧。”孔傳:“世代民易,頑者漸化。”《戰國策•秦策一》:“山東之國,從風而服。”《鹽鐵論•非鞅》:“諸侯斂袵,西面而向風。” 风俗;风气。《古今韻會舉要•東韻》:“風,風俗也。”如:移风易俗。《吕氏春秋•音初》:“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高誘注:“風,風俗。”宋方勺《青溪寇軌》:“在外監司牧守亦皆貪鄙成風,不以地方為意,東南之民苦於剥削久矣。”《紅樓夢》第一百一十一回:“所以作出傷風敗化的事來。” 《诗》六义之一。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的一种,即《国风》中收集的民俗歌谣。《毛詩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宋朱熹《詩集傳•國風一》:“風者,民俗歌謡之詩也。”泛指民歌;民谣。《吕氏春秋•音初》:“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髙誘注:“取塗山氏女南音為樂歌。”《漢書•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釆歌謡,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文心雕龍•樂府》:“匹夫庶婦,謳吟土風。” 声音。《廣雅•釋言》:“風,聲也。”《管子•輕重己》:“吹壎箎之風,鑿動金石之音。”按:清俞樾《羣經平議•大戴禮記二》:“《管子》‘吹壎箎之風’,猶言壎箎之聲也。”《文選•王僧達〈祭顔光禄文〉》:“逸翮獨翔,孤風絶侣。”李善注引《廣雅》:“風,聲也。” 作风;风度。《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晋潘岳《秋興賦》:“聞至人之休風兮,齊天地於一指。”《魏書•杜銓傳》:“銓學涉有長者風,興盧玄、高允等同被徵為中書博士。” 收釆。《國語•晋語六》:“風聽腫言於市,辨袄祥於謡,考百事於朝,問謗譽於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韋昭注:“風,釆也。” 风声,消息。《水滸全傳》第四十九回:“顧大嫂道:‘伯伯,你的樂阿舅透風與我們了。’”《儒林外史》第五回:“知縣大驚,細細在衙門裏追問,才曉得是門子透風。”《紅樓夢》第一百一十九回:“不知誰露了風了。”又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紅樓夢》第八十三回:“方才風聞宫裏頭傳了一個太醫院御醫、兩個吏目去看病。” 风波;事端。清宣樊子《檀香山華入受虐記》:“那驗病的西醫要想遇事生風,拍那商家的馬屁。” 落。《吕氏春秋•審時》:“其米多沃,而食之彊,如此者不風。”高誘注:“風,落也。”许维遹集釋:“《詩•北山》鄭箋:‘風,放也。’風放雙聲,放落義近。此展轉相訓。” 兽类雌雄相诱。《廣雅•釋言》:“風,放也。”《字彙•風部》:“牛馬牝牡相誘曰風。”《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云:‘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又走逸。《玉篇風部》:“風,散也。”《古今韻會舉要•東韻》:“風,佚也。”《字彙•風部》:“風,風佚,牛馬見風則走,牛喜順風,馬喜逆風。”《魏書•崔挺傳》:“庫莫奚國有馬百匹因風入境,敬邕悉令送還,於是夷人感附。” 中医术语。➊“六淫”之一。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并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左傳•昭公元年》:“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素問•風論》:“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儒林外史》第十一回:“看過了脈,改用一個丸劑的方子,加入幾味祛風的藥。” ➋病理性证候的一个类型,其特点是病势急骤、多变。临床常见的有中风(脑血管意外)、肠风、痛风等。《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暴强直皆屬於風。”《正字通•風部》:“風,四肢徧枯曰風。”唐李白《為吴王謝責赴行在遲滯表》:“然臣年過耳順,風瘵日加。” 羽。《廣雅•釋器》:“風,羽也。” 众。《廣雅•釋詁三》:“風,衆也。”錢大昭疏義:“風者,疑‘凡’之譌,故有‘衆’訓。” 颠狂病,也指颠狂。后作“瘋”。《古今韻會舉要•東韻》:“風,又狂疾。”《正字通•風部》:“風,今俗狂疾曰風。别作瘋。”《宋書•逸民•吴若傳》:“吴郎風耶?何忽如此。”元喬吉《杜牧之詩酒揚州夢》第一折:“這風子在豫章時,張尚之家曾見來。”《西遊記》第三十二回:“你原來是個風和尚。” 嬉戏。《水滸全傳》第七十四回:“衆人憂得你苦,你却在這裏風!快上山去!”明王錂《春蕪記•瞥見》:“啐,這癡丫頭又來風了。” 姓。《集韻•東韻》:“風,姓。”《通志略•氏族略三》:“風氏,姓也。伏羲氏之姓。任、宿、須句、顓臾四國皆風姓。古之時亦有以為氏者,黄帝之臣風后是也。”
通“諷”。➊讽谏;劝告。《廣雅•釋詁三》:“風,告也。”王念孫疏證:“諷,與風通。”《集韻•送韻》:“諷,諫刺。或作風。”《篇海類編•天文類•風部》:“風,微加曉告也。”《詩•小雅•北山》:“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陸德明釋文:“風,音諷。”《史記•梁孝王世家》:“而王與任王后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后。”《聊齋志異•俠女》:“明日當往拜其母,便風以意。” ➋讽诵。《集韻•送韻》:“諷,《説文》:‘誦也。’或作風。”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熟讀《楚詞》,朝夕風詠,以為之本。”清戴名世《程偕柳淮南遊草序》:“摹情綴景,婉麗可風。”
(风)吹。《廣雅•釋言》:“風,吹也。”《孟子•公孫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風。”《説苑•貴德》:“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入。”宋蘇軾《與孫叔静》:“屬飲藥汗後不可以風,未即詣謝,又枉使旌。”又乘凉。民国25年修《牟平縣志•方言》:“納凉曰風。”《論語•先進》:“浴乎沂,風乎舞雩。”何晏集解:“包曰:‘風涼於舞雩之下。’”唐權德輿《司徒岐國公杜城郊居記》:“濯于潺湲風于碧鮮。“ 教育;感化。《古今韻會舉要•東韻》:“風,上行下傚謂之風。”《詩•周南•關雎序》:“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漢書•武帝紀》:“導民以禮,風之以樂。”顔師古注:“風,教也。”唐李白《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革其俗而風之,漁其人而涵之。”
合拢嘴唇用力出气:~打。~灯(a.把灯火吹灭;b.喻人死亡;c.喻失败、垮台)。~毛求疵。~鼓手(a.办婚、丧事时吹奏鼓乐的人;b.胡乱吹捧和宣扬别人的人)。~灰之力。 说大话:~牛。~嘘。 类似吹的动作:~拂。风~草动。 (事情)失败:~台。 消息流传,鼓动宣传:鼓~。
大波:波~。海~。巨~。风~。~涛。~潮(亦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风平~静。 像波浪起伏的:麦~。声~。 没有约束,放纵:放~。流~。~费。~迹。~人。孟~。
击,敲,攻击:~击。殴~。~杀。 放出,发出,注入,扎入:~炮。~雷。~信号。~电报。 做,造:~首饰。~家具。 拨动:~算盘。 揭,破,凿开:~破。~井。 举,提起:~灯笼。~起精神。 涂抹,印,画:~蜡。~戳子。 写出,开出:~证明。 捆,扎:~包裹。 合,结合:~伙。~成一片。 获取,购取:~水。~鱼。 除去:~消。~杈。 定出,计算:~算。~腹稿。 用,采用,使用:~比喻。 玩,玩耍:~球。 截,停,减,退:~住。~价儿。 表示人体发出某种行为动作:~手势。 进行某种活动,从事或担任某种工作:~交道。~短工。 与某些动词结合,基本上保留原动词词义:~扫。~扰。 自,从:~哪儿来?
量词,指十二个:一~铅笔。
《唐韻》方戎切《集韻》方馮切《正韻》方中切,𠀤音楓。風以動萬物也。 《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爲風。 《河圖》風者,天地之使。 《元命包》隂陽怒而爲風。 《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凉風,西風謂之泰風。 《禮·樂記》八風從律而不姦。 《疏》八方之風也。 《史記·律書》東北方條風,立春至。東方明庶風,春分至。東南方淸明風,立夏至。南方景風,夏至至。西南方凉風,立秋至。西方閶闔風,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風,立冬至。北方廣莫風,冬至至。 《周禮·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祥。 《註》十有二辰皆有風吹其律,以知和不。 又《玉篇》散也。 《易·繫辭》風以散之。 又趨風,疾如風也。 《左傳·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 又《玉篇》敎也。 《書·畢命》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又《說命》四海之內,咸仰朕德,時乃風。 《註》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 《詩·關雎序》風之始也。 《箋》風是諸侯政敎也。 又風俗。 《禮·樂記》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又疾名。 《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 《註》末,四肢也。風爲緩急。 又《廣韻》佚也。 《書·費誓》馬牛其風。 《傳》馬牛風佚。 《疏》僖四年《左傳》云: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遠去也。 又防風,國名。今湖州武康縣。 又地名。寧風,齊地,見《左傳》。右扶風,見《漢書》。 又官名。 《前漢·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爲右扶風。 又鳥名。 《詩·秦風》鴥彼晨風。 《爾雅·釋鳥》晨風,鸇。 《疏》晨風,一名鸇,摯鳥也。郭云:鷂屬。 又《晉書·輿服志》相風中道。 《正字通》晉制,車駕出,相風居前。刻烏於竿上,名相風。 又《述征記》長安南有臺,高十仞,立相風銅烏,遇風輒動。 又草名。 《西京雜記》懷風,苜蓿別名。一名光風。 又姓。黃帝臣風后。 又風胡,見《越絕書》。 又《神異經》西方有披髮東走,一名狂,一名顚,一名狷,一名風。 又《廣韻》方鳳切,音諷。 《詩·關雎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 《箋》風化。風刺,皆謂譬諭,不直言也。 《釋文》下以風之。風,福鳳反。 《註》風刺同。 又叶分房切,音方。 《楚辭·惜誓》涉丹水而馳騁兮,右大夏之遺風。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 又叶甫煩切,音蕃。 《王粲詩》烈烈冬日,肅肅淒風。潛鱗在淵,歸鴈載軒。 又叶閭承切。 《後漢·馮衍顯志賦》摛道德之光輝兮,匡衰世之渺風。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 又叶孚金切,音分。 《詩·邶風》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又《大雅》吉甫作頌,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楚辭·九章》乗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臯,邸余車兮方林。 《釋名》兗豫幷冀,橫口含脣言之,讀若分。靑徐,踧口開脣推氣言之,讀若方。風,放也,氣放散也。 《𨻰第·毛詩古音考》風古與心林音淫爲韻,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晉之閒讀風如分,猶存古音。 《正韻》一東收風,十二侵闕,蓋未詳風古有分音也。 《說文》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 《趙古則曰》凡物露風則生蟲,故風从虫,凡諧聲。
『吹』《唐韻》《正韻》昌垂切《集韻》姝爲切《韻會》樞爲切,𠀤音炊。 《說文》噓也。 《玉篇》出氣也。 《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詩·小雅》鼔瑟吹笙。 又吹噓。 《揚子·方言》吹,助也。 《註》吹噓,相佐助也。 又《集韻》亦作龡。 《周禮·春官》笙師掌敎龡竽笙。 又同炊。 《荀子·仲尼篇》可炊而傹也。 《註》炊與吹同。傹當爲僵。言可以氣吹之而僵仆。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尺僞切,音𥞃。 《廣韻》鼔吹也。 《禮·月令》上丁,命樂正入學習吹。 《又》季冬,命樂師大合吹而罷。 《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古今樂錄》漢樂有鼓吹鐃歌十八曲。
『浪』《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𠀤音郞。滄浪,水名。 《水經注》水出荆山,東西流爲滄浪之水。 又康浪,水名。 《廣輿記》在靑州臨湽。 又浪浪,流貌。 《屈原·離騷》霑余襟之浪浪。 又聊浪,放蕩貌。 《揚雄·羽獵賦》聊浪乎宇內。 又浶浪,驚擾貌。 《張衡·西京賦》樛蓼浶浪。 又博浪,地名。 《前漢·地理志》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 又樂浪,漢郡名,卽古朝鮮國。 又莊浪,縣名,屬平凉府。 又《唐韻》來宕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宕切,𠀤音閬。波也。水激石遇風則浪。 又鼓也。 《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 又謔浪,不敬也。 《詩·邶風》謔浪笑傲。 《註》浪,意萌也。 又井名。 《張僧鑒潯陽記》湓城有浪井。 又姓。晉浪逢。 又《集韻》里黨切,音朖。孟浪,猶較略也。一曰不精要之貌。 《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爲孟浪之言。徐邈讀莽朗,向秀讀漫瀾。
『打』《唐韻》《集韻》《韻會》𠀤都挺切,音頂。 《說文》擊也。从手丁聲。 《穀梁傳·宣十八年》邾人戕繒子于繒,梲殺也。 《註》謂捶打。音頂。 又《六書故》都假切《韻會》《正韻》都瓦切。 《正韻箋》打字通音當作都那切,如讀都瓦切,不成聲矣。◎按打與撻同義。楊愼曰:尚書撻音人聲,又轉上聲。俗用打爲撻,然从撻轉音,亦未合。今讀德馬切,答上聲爲正。 《北史·張彝傳》羽林武賁將幾千人,至尚書省,以瓦石擊打公門。 又白打,毬采名。 《蹴踘譜》每人兩踢名打二,曳開大踢名白打。 《韋莊詩》內官初賜淸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又《唐韻》德冷切《集韻》《韻會》都冷切,𠀤讀與等近。義同。 又《歐陽脩·歸田錄》打字當滴耿切。○按《字彙》誤改音滴。 又《項氏家說》俗助語每與本辭相反,其於打字用之尤多。凡打𤴁、打聽、打量、打睡,無非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