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殍载道


   饿殍:饿死的人;载道:满路都是。形容到处都是饿死的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è piǎo zài dào
成语注音 ㄜˋ ㄆ一ㄠˇ ㄗㄞˋ ㄉㄠˋ
成语简拼 epzd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餓殍載道
成语英文 The bodies of the starved can be seen everywhere.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饿殍:饿死的人;载道:满路都是。形容到处都是饿死的人。



成语示例


饿殍载道的灾后景象是不会再出现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85回:“道德沦丧,法度凌夷,匪党纵横,饿殍载道。”


成语典故

饿殍:饿死的人。载道:满路都是。形容饿死的人很多。语本《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五回:“道德沦丧,法度凌夷,匪党纵横,饿殍载道。”也作 ① 【饿莩载道】。(莩:同“殍”。)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迨父殁未几,适当明季,蝗旱不登,饿莩载道,而齐、鲁、幽,燕之区为尤甚。”《中国的西北角.成兰纪行》:“沿途饿莩载道,臭不可闻。” 主谓 饿殍,饿死的人。载道,满路。形容饿死的人极多。语本《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民国通俗演义》85回:“道德沦丧,法度凌夷,匪党纵横,~。”※殍,不读作fú。△贬义。用于民生方面。也作“饿莩遍野”、“饿莩载道”、“饿殍枕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饿死,饿死的人:饿~遍野。

年;岁:千~难逢。三年两~。 记录;刊登;描绘:记~。连~。转~。

装,用交通工具装:~客。~货。~重。~体。装~。满~而归。 充满:怨声~道。 乃,于是(古文里常用来表示同时做两个动作):~歌~舞。 姓。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线条:铅笔~儿。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量词:一~大河。两~门。上三~漆。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殍』

《廣韻》平表切《集韻》《韻會》被表切,𠀤音摽。餓死曰殍。或作𦹡,亦作𦭼。 《前漢·食貨志贊》塗有餓𦭼。與殍同。  又通作莩。 《孟子》野有餓莩。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芳無切,音敷。義同。 《白居易·坐隅詩》俱化爲餓莩。莩作夫字押,是也。 《集韻》或从耳作𦖀。  又《廣韻》符鄙切《集韻》部鄙切,𠀤音痞。義同。一曰草木枯落也。或作𣧶。 《韻會》按《說文》𠬪音皫,物落也。凡从𠬪者皆當作𠬪。从爪从又,今變爲孚,轉寫訛耳。本非孚信之孚,然今經史承訛難遽改,故韻書𠀤兩存之。

『道』

《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𠀤陶上聲。 《說文》所行道也。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 《詩·小雅》周道如砥。 《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順也。 《書·禹貢》九河旣道。 《註》順其道也。  又國名。 《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 《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又當道,草名。 《博雅》當道,馬舄也。  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𠀤陶去聲。 《正韻》言也。 《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又由也。 《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 《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又治也。與導同。 《論語》道千乗之國。 《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又引也。 《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又從也。 《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 《山海經》風道北來。 《註》道,從也。  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 《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又叶徒厚切,頭上聲。 《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集韻》道古作𡬹。註見辵部九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