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虎扑食


   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比喻迅速地猛烈地向前冲去。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è hǔ pū shí
成语注音 ㄜˋ ㄏㄨˇ ㄆㄨ ㄕˊ
成语正音 “扑”,不能读作“pǔ”。
成语简拼 ehp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餓虎撲食
成语英文 like a hungry tiger pouncing on its prey(prey on victim like a famished tiger)
成语俄文 бросáется на пищу как голóдный тигр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比喻迅速地猛烈地向前冲去。




成语示例


警察躲在罪犯的后边,趁其不备饿虎扑食,将罪犯摁倒在地,当场抓获。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双手使降妖杖丢一个丹凤朝阳饿虎扑食。”


成语典故

像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迅猛急迫。《西游记》八八回:“双手使降妖杖丢一个丹凤朝阳,饿虎扑食,紧迎慢挡,捷转忙撺。”《红楼梦》一二回:“那人刚到面前,便如饿虎扑食、猫儿捕鼠的一般,抱住叫道:‘亲嫂子,等死我了!’”亦作“饥虎扑食”。《醒世姻缘传》六○回:“素姐一见汉子进去,通是饥虎扑食一般,抓到怀里,口咬牙撕了一顿,幸得身子还甚狼狈,加不得猛力。” 主谓 形容急迫、贪婪的情态。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他)火从心底升起,抽出门杠,像~地跳了进来,恨不得生吞了他。”△贬义。多用于神态方面。→猛虎扑食 饿虎扑羊 饿虎吞羊。也作“饿虎攒羊”、“饿虎见羊”、“饿虎擒羊”、“饿虎吞羊”、“饥虎扑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 古同“唬”,威吓。 古同“琥”,琥珀。

轻打,拍:~粉。~蝇。~打。 击拂的用具:粉~。 冲:~灭。~救。 相搏击:相~。~跌。 跌倒:~地。 伏:~在桌上看书。 杖,戒尺,亦为中国周代九刑之一。

吃:~肉。~欲。 吃的东西:~品。粮~。零~。丰衣足~。 俸禄:“君子谋道不谋~”。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月~。

拿东西给人吃:~母(乳母)。

用于人名:郦~其(jī)(中国汉代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虎』

《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𠀤音滸。 《玉篇》惡獸也。 《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 《徐鉉註》象形。 《易·乾卦》風從虎。 《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 《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又灘名。 《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又山名。 《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 《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又與琥通。 《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 《干祿字書》通作𧆞。

『扑』

《唐韻》《集韻》《韻會》𠀤普木切,鋪入聲。與攴同。小擊也,打也。 《戰國策》若扑一人,若捽一人。 《史記·刺客傳》高漸離舉筑扑秦皇帝,不中。  又杖也。 《書·舜典》扑作教𠛬。 《傳》扑,榎楚也,不勤道業則撻之。 《禮·月令》司徒搢扑北面誓之。或作撲。  又《集韻》匹角切,音璞。與㩧同。亦擊也。或作𢪊。  又《類篇》匹𠋫切,剖去聲。扣也。  又《集韻》拍逼切。同揊。見揊字註。 《唐韻》蒲角切《集韻》《韻會》《正韻》弼角切,𠀤音雹。 《說文》挨也。 《廣韻》相撲也。  又《增韻》踣也。 《韓愈·納涼聮句》朽杌惧傾撲。或作𢷏。  又《集韻》匹角切,音璞。與㩧同。擊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普木切《正韻》普卜切,𠀤與攴同。小擊也。 《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  又杖也。與扑同。 《荀悅申鑒》桎梏鞭撲,以加小人。  又《荀子·臣道篇》若馭撲馬。 《註》未調習之馬。  又《集韻》博木切,音卜。拭也。

『食』

《唐韻》乗力切《集韻》《韻會》實職切,𠀤音蝕。 《說文》一米也。 《玉篇》飯食。 《增韻》殽饌也。  又茹也,啗也。 《釋名》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 《古史考》古者茹毛飮血,燧人鑽火,而人始裹肉而燔之,曰炮。及神農時,人方食穀,加米于燒石之上而食之。及黃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矣。 《易·需卦》君子以飮食宴樂。 《書·益稷》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 《傳》衆難得食處,則與稷教民播種之,決川有魚鱉,使民鮮食之。  又《書·洪範》惟辟玉食。 《註》珍食也。  又食祿也。 《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又祭曰血食。 《史記·𨻰涉世家》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又飮酒亦曰食。 《前漢·于定國傳》定國食酒,至數石不亂。  又耳食。 《史記·六國表》學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又目食。 《宋史·司馬光傳》飮食所以爲味也,適口斯善矣。世人取果餌刻鏤之,朱綠之,以爲槃案之翫,豈非以目食乎。  又吐而復吞曰食。 《書·湯誓》朕不食言。 《左傳·僖十五年》我食吾言,背天地也。 《爾雅·釋詁》食,僞也。 《疏》言而不行,如食之消盡,故通謂僞言爲食言,故此訓食爲僞也。  又蠱惑曰食。 《管子·君臣篇》明君在上,便嬖不能食其意。  又消也。 《左傳·哀元年》伍員曰:後雖悔之,不可食已。 《註》食,消也。  又《書·洛誥》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 《傳》卜必先墨畫龜,然後灼之,兆順食墨。  又日食,月食。 《易·豐卦》月盈則食。 《春秋·隱三年》日有食之。  又《左傳·襄九年》晉侯問於士弱曰:吾聞之,宋災,於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對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内火。  又《禮·檀弓》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註》不食,謂不墾耕。  又《前漢·外戚傳》房與宮對食。 《註》應劭曰:宮人自相與爲夫婦,名對食。房宮,二人名。  又《揚子·方言》食閻,勸也。南楚凡已不欲喜而旁人說之,不欲怒而旁人怒之,謂之食閻。  又寒食,節名。 《荆楚歲時記》去冬至一百五日,卽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  又大食,國名,在西域波斯國西,都婆羅門,兵刃勁利,勇于野鬬。  又《廣韻》戲名。博屬。  又姓。漢有食子通。 《希姓錄》後漢食于公。  又《集韻》祥吏切《正韻》相吏切,𠀤音寺。 《論語》有酒食,先生饌。 《禮·曲禮》食居人之左。 《註》食,飯屬也。  又糧也。 《周禮·地官·廩人》匪頒賙赐稍食。  又以食與人也。 《詩·小雅》飮之食之。 《禮·內則》國君世子生,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 《註》食謂乳養之也。 《左傳·文元年》穀也食子。 《註》食,養生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羊吏切,音異。 《廣韻》人名。漢審食其,酈食其。 《荀悅·漢紀》作異基。  又叶式灼切,音爍。 《易林》三河俱合,水怒踊躍。壞我王室,民困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