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不会优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其《京舵子》、《起字调》、《马头调》、《南京调》之类,传自四方,间亦效之;而鲁斤燕削,迁地不能为良矣。”
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不会优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其《京舵子》、《起字调》、《马头调》、《南京调》之类,传自四方,间亦效之,而鲁斤燕削,迁地不能为良矣。” 并列 斤,斧头。鲁国产的斧头,燕国产的小刀。古时,鲁擅制小刀,宋擅制斧头。如果擅制小刀的鲁改产斧头,不擅制小刀的燕来生产小刀,质量肯定不会好。比喻由于条件局限,模仿出来的事物达不到原有的水平。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其《京舵子》、《起字调》、《马头调》、《南京调》之类,传自四方,间亦效之,而~,迁地不能为良矣。”△贬义。用于写仿制品。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二~。~~(过分计较琐细的或无关紧要的事物,如“~~计较”)。 古代砍伐树木的工具:斧~。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尔(形容新婚夫妇亲睦和美的样子)。~好(常用以指男女相爱)。~侣。~雀处(chǔ)堂(喻居安而不知远虑,临祸却不能自知)。 轻慢:“~朋逆其师”。 古同“宴”,安闲,安乐。 古同“宴”,宴饮。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赵。~山。~京。 姓。
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苹果皮。~铅笔。 打乒乓球时用球拍平而略斜地击球:~球。
义同削(xiāo),用于一些复合词:~铁如泥。~足适履。 减少;减弱:~减。~弱。 除去:~职为民 。 搜刮;掠取:剥~。
《唐韻》《集韻》《韻會》𠀤舉欣切,音筋。 《說文》斫木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宋之斤。 《正字通》以鐵爲之,曲木爲柄,剞劂之總稱。 《集韻》或作釿。 又《集韻》一曰權輕重之器。 《前漢·律歷志》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銖。易二篇之爻,隂陽變動之象,十六兩成斤者,四時乗四方之象也。 《小爾雅》二鍰四兩謂之斤。 《註》六兩爲鍰。 又姓。 《廣韻》斤氏,後改爲艾氏。奇斤氏,後改爲奇氏。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居焮切,音靳。 《爾雅·釋訓》明明斤斤,察也。 《詩·周頌》斤斤其明。 《傳》斤斤,明察也。 又《集韻》許斤切,音欣。斤斤,仁也。
『燕』《唐韻》於甸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甸切,𠀤音宴。 《說文》𤣥鳥也。籋口布翄枝尾,象形。 《爾雅·釋鳥》燕燕,𩾐。 《疏》燕燕,又名𩾐。古人重言之。 《詩·邶風》燕燕于飛。 《玉篇》俗作鷰。 《集韻》亦作䴏。 又《禮·學記》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 《註》燕,猶褻也。 又與醼通。 《廣韻》醼飮,古無酉,今通用。 《詩·小雅》我有旨酒,嘉賔式燕以敖。 《儀禮》燕禮第六。 又《集韻》與宴通。安也,息也。 《易·中孚》初九虞吉,有他不燕。 《疏》燕,安也。 《詩·小雅》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傳》以安待天子。 《又》或燕燕居息。 《傳》燕燕,安息貌。 《齊語》昔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 《註》閒燕,猶淸淨也。 又《廣韻》烏前切《集韻》《韻會》因蓮切《正韻》因肩切,𠀤音煙。 《玉篇》國名。 《爾雅·釋地》燕曰幽州。 《詩·大雅》溥彼韓城,燕師所完。 《朱傳》燕召公之國。◎按鄭箋云:燕,安也。讀去聲。今从朱傳。 又《左傳·隱五年》衞人以燕師伐鄭。 《註》南燕國今東郡燕縣。 《疏》燕有二國,一稱北燕,故此註言南燕,以別之。世本燕國姞姓。地理志:東郡燕縣南燕國姞姓,黃帝之後也。 又姓。 《廣韻》邵公奭封燕,爲秦所滅,子孫以國爲氏。漢有燕倉。〇按史記仲尼弟子傳:燕伋字思。是春秋時,卽有燕姓也。 又《集韻》於殄切,音蝘。本作宴。引爾雅宴宴,居息也。〇按爾雅疏引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考爾雅釋文及北山釋文,俱無作上聲讀者,惟大雅韓奕:韓姞燕譽。釋文云:燕,于遍反。 又於顯反。可証燕之有上聲也。
『削』《唐韻》《正韻》息約切《集韻》思約切,𠀤相入聲。 《說文》鞞也。从刀,肖聲。一曰析也。 《徐曰》今人音笑。刀之匣也。 又《玉篇》刻治也。 《增韻》刮削也。 《詩·大雅》削屢馮馮。 《註》牆成而削治重復也。 又小侵也。 《書·君𨻰》無倚法以削。 又弱也。 《孟子》魯之削也滋甚。 又奪除也。 《禮·王制》君削以地。 又器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築氏爲削,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 《註》今之書刀。 《疏》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至漢雖有紙筆,仍有書刀,是古之遺法也。 又《集韻》仙妙切《正韻》蘇弔切,𠀤音笑。刀室也。 《前漢·貨殖傳》質氏以酒削而鼎食。 《註》師古曰:削謂刀劒室也。人有刀劒室,惡者爲酒濯,令更新也。 《集韻》本作韒,或作鞘𤿨。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所敎切,音稍。 《周禮·天官》家削之賦。 《註》二百里家削。 《疏》家削之賦者,謂二百里之內地名削,其中有大夫采地,謂之家,故名家削。 《集韻》本作𨛍,通作稍。 又《集韻》七削切,音峭。削格,所以施羅綱也。 又叶息七切,音悉。 《蘇軾·榧子詩》𣂪爲君倚几,滑淨不容削。物微興不淺,此贈毋輕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