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论语·子路》:“ 鲁 衞 之政,兄弟也。” 鲁 是 周 朝 周公 的封国, 卫 是 周公 之弟 康叔 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因以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孟阳 、 景阳 ,
语出《论语·子路》:“ 鲁 衞 之政,兄弟也。” 鲁 是 周 朝 周公 的封国, 卫 是 周公 之弟 康叔 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因以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孟阳 、 景阳 ,
防守;衛護。《玉篇•行部》:“衞,護也。” 衛士;警衛。《説文•行部》:“衞,宿衞也。” 謀求。《國語•魯語下》:“梁其踁謂穆子曰:‘有貨,以衞身也。出貨而可以免,子何愛焉?’” 邊陲;邊遠的地方。《爾雅•釋詁下》:“衞,垂也。” 箭杆上的羽毛。《儀禮•既夕禮》:“翭矢一乘,骨鏃,短衛。” 中醫名詞。“衞氣”的簡稱。《素問•痹論》:“衞者,水穀之悍氣也。” 肢體。《吕氏春秋•審時》:“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叡智,四衞變彊,𣧑氣不入,身無苛殃。” 古代九服之一;也指五服之一。《國語•周語上》:“邦外侯服,侯、衞賓服。” 驢的別名。《爾雅翼•釋獸》:“﹝驢﹞一名為衛。或曰,晉·衛玠好乘之,故以為名。” 宋代時俗讚美事物之辭。《爾雅•釋詁下》:“衞,嘉也。” 明代軍隊屯田駐防編制名。一般均冠以所在駐地之名,後相沿成地名。如:威海衛。明歸有光《備倭事略》:“春夏巡哨,秋冬還衞。”, 清代戶口編制名,以三千戶為一衛。《清史稿•食貨志一》:“(乾隆)四十一年,令葉爾羌成丁餘回,特畀耕地編户,凡千五百户為一所,三千户為一衞。” 周朝國名。《釋名•釋州國》:“衞,衞也。既滅殷,立武庚為殷後,三監以守衞之也。” 水名。《書•禹貢》:“恒、衞既從,大陸既作。” 西藏一部分地域的舊稱。 姓。《廣韻•祭韻》:“衞,姓。周文王子衞康叔之後,國滅,因氏焉。出河東、陳留二望。” 通“璏”。劍鼻(劍柄與劍身連接處兩旁突出的部分)。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治理国家事务:~治。~府。~党。~权。~纲。~策。~令。~绩。~见。~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局。~变。参~。议~。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邮~。民~。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 姓。
《唐韻》《集韻》《韻會》𠀤于歲切,音熭。 《篇海》防也,捍也。 《玉篇》護也。 《公羊傳·定四年》朋友相衞。 《註》相衞,不使爲讎所勝。 又《爾雅·釋詁》垂也。 《註》營衞守圉,皆在外垂也。 又《魯語》有貨以衞身也。 《註》衞,營也。 又《書·康誥》侯甸男邦采衞。 《國語註》衞,衞圻也。 又宿衞。 《晉書·元帝紀》禁衞嚴警。 又榮衞。 《關尹子·七釜篇》爪之生,髮之長,榮衞之行,無頃刻止。 又精衞,鳥名。 《山海經》發鳩之山有鳥焉,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衞。常銜西山之木石,以湮東海。 又國名。 《詩疏》邶、鄘、衞者,殷紂畿內地名,屬古冀州,在汲郡朝歌縣。 又水名。 《書·禹貢》恆、衞旣從。 《疏》衞水,出常山靈壽縣東,入滹池。 又姓。 《廣韻》周文王子衞康叔之後,國滅,因氏焉。出河東、陳留二望。 又《集韻》乙劣切,噦入聲。 《范曄·靈帝贊》微亡傋兆,《小雅》盡缺。麋鹿霜露,遂棲宮衞。 《篇海》本作䘙。省作衞。俗作衛、衞,非。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政』《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之盛切,音正。 《說文》正也。 《釋名》政,正也,下所取正也。 《易·賁卦》君子以明庶政。 《書·舜典》以齊七政。 《傳》日月五星各異政。 又《洪範》農用八政。 《疏》食爲八政之首,故以農言之。 《周禮·天官·大宰》建邦之六典,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 《左傳·桓二年》政以正民。 又《禮·王制》五十不從力政。 《註》力政,城道之役也。 又姓。 《廣韻》出姓苑。 又《集韻》《韻會》𠀤諸盈切,音征。賦也。通作征。 《周禮·地官·均人》掌均地政。 《註》政,讀爲征。地政謂地守地職之稅也。 《說文》从攴作政。政字原从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