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黄米;膳:饭食。指杀鸡做菜,用黄米做饭。比喻家常便饭。
黍:黄米;膳:饭食。指杀鸡做菜,用黄米做饭。比喻家常便饭。
《北史·卢思道传》:“道虔为尚书,同僚于草屋下设鸡黍之膳。”
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黍:黄米,黄米饭。膳:饭食。杀鸡做菜,用黄米做饭。指家常便饭。语本《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杀鸡为黍”。《北史·卢恩道传》:“(卢)道虔为尚书,同僚于草屋下设~。”
〔~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饭食:~食。用~。~宿。 进食:“宰夫~稻于梁西”。
《唐韻》《集韻》舒呂切《韻會》《正韻》賞呂切,𠀤音暑。 《說文》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从禾,雨省聲。孔子曰:黍可爲酒,禾入水也。 《字彙》粟屬。苗似蘆,高丈餘,穗黑色,實圓重,土宜高燥。 《詩緝》黍有二種,黏者爲秫,可以釀酒。不黏者爲黍,如稻之有秔糯也。 《爾雅翼》黍,大體似稷,故古人倂言黍稷,今人謂黍爲黍穄。 《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黍曰薌合。 又角黍。 《續齊諧記》角黍,菰叶裹黏米爲之,楚俗投汨羅水祠屈原。 又地名。 《左傳·哀七年》宋人築五邑,一曰黍丘。 《註》梁國下邑縣西南有黍丘亭。 又《史記·秦本紀》秦取韓負黍。 又弓名。 《荀子·性惡篇》繁弱鉅黍,古之良弓。 又黃鳥,一名搏黍。 又蟲名。 《爾雅·釋蟲》委黍。 《註》䑕婦別名。 又蓬名。 《爾雅·釋草》薦黍蓬。 《六書·精薀》黍下從氽,象細粒散垂之形。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膳』《唐韻》常衍切《集韻》《韻會》《正韻》上演切,𠀤音善。 《說文》具食也。 《徐曰》言具備此食也。庖人和味,必加善,胡从善。 《韻會》熟食曰饗,具食曰膳。 《周禮》鄭註:膳之言善也。今時美物曰珍膳。 《前漢·宣帝紀》其令大官,損膳省宰。 《註》膳,具食也,食之善者也。 又牲肉也。 《周禮·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 《註》膳,牲肉也。 又《廣韻》食也。 《禮·文王世子》食下問所膳。 《註》問所食者。 又《博雅》膳,離也。 又官名。 《釋小雅》仲允膳夫。 《箋》膳夫,上士也。掌王之飮食膳羞。 又《韻會》亦作善。 《莊子·至樂篇》具太牢以爲善。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時戰切,音繕。義同。 《集韻》或作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