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鸣凤奏


   弹奏演唱的美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uán míng fèng zòu
成语注音 ㄌㄨㄢˊ ㄇ一ㄥˊ ㄈㄥˋ ㄗㄡˋ
成语简拼 lmf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鸞鳴鳳奏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弹奏演唱的美称。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心事多违,彼此郁郁,鸾鸣凤奏,久矣不闻。”


成语典故

弹奏演唱的美称。《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某相遇之初,每闻绝调,辄不禁神魂之飞动。心事多违,彼此郁郁,鸾鸣凤奏,久矣不闻。” 并列 比喻美妙动听的乐曲。《警世通言》卷32:“某相遇之初,每闻绝调,辄不禁神魂之飞动。心事多违,彼此郁郁,~,久矣不闻。”△褒义。用于乐声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作乐(yuè ㄩㄝˋ),依照曲调吹弹乐器:演~。~国歌。~鸣曲。 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启~。~议。~疏。~折。~本。~对。 呈现,取得:~效。~功。~捷(取得胜利)。大~奇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奏』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則𠋫切,諏去聲。進也,薦也。 《書·舜典》敷奏以言。 《詩·小雅》以奏膚公。  又樂一更端曰奏,故九成謂之九奏。 《周禮·春官》九奏乃終,謂之九成。 《詩·小雅》樂具入奏。 《禮·樂記》節奏合以成文。 《註》節謂曲節,奏謂動作。 《漢書》作族。 《嚴安傳》調五聲,使有節族。  又𥳑類。 《晉法》召王公以一尺奏,王公以下用一尺版。  又人臣言事章疏曰奏。 《前漢·汲黯傳》上嘗坐武帳,黯前奏事。  又與腠通。 《儀禮·公食大夫禮》載體進奏。 《註》奏,謂牲體皮膚之理也。  又與輳湊通。 《前漢·成帝紀》帝帥羣臣,橫大河,奏汾隂。  又叶則古切,音珇。 《詩·大雅》予曰有奔奏。叶下侮。 本作𡴝。 《說文》从𠦎,从𠬞从屮。屮,上進之義。今通作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