麇骇雉伏


   形容惊怕躲藏。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ūn hài zhì fú
成语注音 ㄐㄨㄣ ㄏㄞˋ ㄓˋ ㄈㄨˊ
成语简拼 jhzf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麕駭雉伏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惊怕躲藏。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新唐书·秦宗权》:“自关中薄青齐,南缭荆郢,北亘卫滑,皆麇骇雉伏,至千里无舍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獐子。 春秋时国名。都今陕西省白河县东南。 春秋时地名。

成群:~至。~集(聚集,群集)。 通“稛”。捆绑。

惊惧:~叹(惊叹)。~惧。~然。~人听闻。惊涛~浪。 惊起,散。

鸟,雄的羽毛很美,尾长;雌的淡黄褐色,尾较短。善走,不能久飞。肉可食,羽毛可做装饰品。通称“野鸡”。 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城墙:~堞。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降龙~虎。 隐藏:~兵。埋~。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麇』

《唐韻》居筠切《集韻》《韻會》俱倫切《正韻》規倫切,𠀤音頵。 《說文》麞也。似鹿。麞性驚,又善聚散,故又名麇,一物二名也。 《左傳·哀十四年》逢澤有介麇焉。  又國名。 《左傳·文十年》厥貉之會,麇子逃歸。  又《文十一年》楚子伐麇,敗麇師於防渚。  又地名。 《左傳·定五年》吳師居麇。 《註》麇,地名。  又《集韻》拘云切《韻會》拘雲切,𠀤音君。義同。  又《集韻》衢雲切《韻會》《正韻》渠云切,𠀤音羣。 《左傳·昭五年》求諸侯而麇至。 《註》麇,羣也。  又《廣韻》丘粉切《集韻》去粉切《韻會》苦粉切《正韻》苦隕切,𠀤音𧼐。束縛也。 《左傳·哀二年》羅無勇,麇之。

『雉』

《唐韻》《集韻》直几切《韻會》《正韻》丈几切,𠀤音薙《說文》雉有十四種。 《爾雅·釋鳥》鷂雉、鷮雉、鳪雉、鷩雉、秩秩海雉、鸐山雉、雗雉、鵫雉。雉絕有力奮。伊洛而南,素質五彩皆備成章曰翬。江淮而南,靑質五彩皆備成章曰鷂。南方曰𠷎,東方曰鶅,北方曰鵗,西方曰鷷。 《疏》別諸雉之名也。 《易·說卦》離爲雉。 《周禮·春官·大宗伯》六摯,士執雉。 《公羊傳·襄二十七年》昧雉彼視。  又《爾雅·釋鳥》鵽鳩,𡨥雉。 《註》𡨥雉,一名鵽鳩。  又《晏子·問篇》鄒滕雉犇而出其地,猶稱公侯。  又《晉語》雉經於新城之廟。 《註》雉經,頭搶而懸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註》雉,長三丈,高一丈。 《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 《註》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徑三百雉,故其大都不過百雉。 《管子·海王篇》吾欲藉於臺雉。  又《春秋·定二年》雉門及兩觀災。 《註》雉,公宮之南門。  又《揚雄·甘泉賦》列新雉於林薄。 《註》服虔曰:新雉,香草也。  又《爾雅·釋詁》雉,𨻰也。 《註》義未詳。  又《揚子·方言》雉,理也。  又《韻會》姓也。殷後有雉氏。  又《前漢·高后紀註》荀悅曰:諱雉之字曰野雞。師古曰:呂后名雉,故臣下諱雉也。 《韻會》漢人諱之,謂雉爲野雞。  又《集韻》序𡛷切,音䒨。本作𤉡。詳𤉡字註。  又《集韻》演爾切,音酏。縣名。 《前漢·地理志》江夏郡下雉縣。 《註》雉,羊氏反。 《又》南陽郡雉縣。 《註》弋爾反。  又《集韻》口駭切,音鍇。桂林人謂人短爲矲雉,或作𥏪𥩤。  又直利切,音稚。野雞也。

『伏』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房六切,音服。偃也。 《禮·曲禮》寢毋伏。  又《廣韻》匿藏也。 《書·大禹謨》嘉言罔攸伏。 《詩·小雅》潛雖伏矣。 《史記·樂書》羽者嫗伏,毛者孕鬻。 《前漢·趙廣漢傳》發奸摘伏如神。  又屈服也。 《左傳·隱十一年》許旣伏其罪矣。  又三伏。 《史記·秦本記》秦德公二年初伏。 《註》六月三伏之節。始自秦德公。周時無伏。 《釋名》伏者,金氣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氣代謝,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 《註》夏至後三庚爲初伏,第四庚爲中伏,立秋後初庚爲末伏。  又姓。漢有伏勝,伏隆。 《氏族博考》伏宓同出伏羲氏。漢伏生,晉書作宓生。  又乞伏,外國姓。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扶富切,浮去聲。禽覆卵也。 《古今注》燕伏戊己。 《前漢·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雞伏子。  又《集韻》鼻墨切。與匐通。 《史記·范雎傳》膝行蒲伏。  又叶必歷切,音壁。 《賈誼·鵩賦》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凶同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