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鸣鳖应


   比喻互相感应,一倡一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uán míng biē yìng
成语注音 ㄩㄢˊ ㄇ一ㄥˊ ㄅ一ㄝ 一ㄥˋ
成语简拼 ymby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黿鳴鱉應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互相感应,一倡一和。


成语示例


《旧唐书·李密传》:“鼋鸣鳖应,见机而作,宜各鸠率子弟,共建功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后汉书·张衡传》:“高祖踞洗,以对郦生,当此之会,乃鼋鸣而鳖应也,故能同心戮力。”


成语典故

比喻上下精诚团结,通力合作。《旧唐书·李密传》: “诸君等花冠世胄,杞梓良才,神鼎灵绎之秋,裂地封侯之始,豹变鹊起,今也其时,鼋鸣鳖应,见机而作,宜各鸠率子弟,共建功名。” ●《后汉书·张衡传》: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自去史职,五载复还,乃设客问,作《应间》 以见其志云: ……故樊哙披帷,入见高祖; 高祖踞洗,以对郦生。当此之会,乃鼋鸣而鳖应也。” 鼋(yuan): 大鳖。东汉张衡认为,汉高祖礼遇樊哙、郦生,是君臣遇合,犹如大鳖鸣叫,小鳖回应。 并列 鼋,大鳖。鼋一叫鳖就响应。语本《后汉书·张衡传》:“故樊哙披帷,入见高祖;高祖踞洗,以对郦生。当此之会,乃鼋鸣而鳖应也。”唐·李贤注引《易林》:“鼋鸣岐野,鳖应于泉。”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汉高祖刘邦曾踞坐洗脚而见郦食其,郦指出他如果要集合义兵伐秦,就不应倨傲地会见长者,于是刘邦谢过,郦就为他策画取陈留。是君倡臣随的意思。《旧唐书·李密传》:“~,见机而作,宜各鸠率子弟,共建功名。”△褒义。用于比喻一倡一随,互相呼应。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大鳖:~鱼。癞头~。~鸣鳖应(喻一唱一应)。

爬行动物,生活在水中,形状像龟,背甲上有软皮,无纹。肉可食,甲可入药。亦称“甲鱼”、“团鱼”;有的地区称“鼋”;俗称“王八”。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回答:答~。喊他不~。~承。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姓。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hè)。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对待:~付。~变。~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