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食鸣锺


   见“鼎食鸣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ǐng shí míng zhōng
成语注音 ㄉ一ㄥˇ ㄕˊ ㄇ一ㄥˊ ㄓㄨㄥ
成语简拼 dsmz
常用程度 一般
成语繁体 鼎食鳴鍾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鼎食鸣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镬。 锅:~罐。~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彝。九~。定~。问~。~祚(国运)。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峙。~足之势。 大:~族。~臣。~力支持。 正当,正在:~盛(shèng )。

吃:~肉。~欲。 吃的东西:~品。粮~。零~。丰衣足~。 俸禄:“君子谋道不谋~”。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月~。

拿东西给人吃:~母(乳母)。

用于人名:郦~其(jī)(中国汉代人)。

仅用于姓氏人名。其他意义简化作“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鼎』

《唐韻》《集韻》《韻會》𠀤都挺切,音頂。 《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 《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 《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又《正韻》鼎,當也。  又方也。 《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又鼎鼎,大舒也。 《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 《疏》形體寬慢也。  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又湖名。 《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又城門名。 《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 《註》九鼎所後入。  又維舟曰鼎。 《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又官名。 《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 《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又姓。未將鼎澧。  又人名。 《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  又《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 《又》無說詩匡鼎來。 《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 《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又叶他經切,音汀。 《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食』

《唐韻》乗力切《集韻》《韻會》實職切,𠀤音蝕。 《說文》一米也。 《玉篇》飯食。 《增韻》殽饌也。  又茹也,啗也。 《釋名》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 《古史考》古者茹毛飮血,燧人鑽火,而人始裹肉而燔之,曰炮。及神農時,人方食穀,加米于燒石之上而食之。及黃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矣。 《易·需卦》君子以飮食宴樂。 《書·益稷》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 《傳》衆難得食處,則與稷教民播種之,決川有魚鱉,使民鮮食之。  又《書·洪範》惟辟玉食。 《註》珍食也。  又食祿也。 《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又祭曰血食。 《史記·𨻰涉世家》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又飮酒亦曰食。 《前漢·于定國傳》定國食酒,至數石不亂。  又耳食。 《史記·六國表》學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又目食。 《宋史·司馬光傳》飮食所以爲味也,適口斯善矣。世人取果餌刻鏤之,朱綠之,以爲槃案之翫,豈非以目食乎。  又吐而復吞曰食。 《書·湯誓》朕不食言。 《左傳·僖十五年》我食吾言,背天地也。 《爾雅·釋詁》食,僞也。 《疏》言而不行,如食之消盡,故通謂僞言爲食言,故此訓食爲僞也。  又蠱惑曰食。 《管子·君臣篇》明君在上,便嬖不能食其意。  又消也。 《左傳·哀元年》伍員曰:後雖悔之,不可食已。 《註》食,消也。  又《書·洛誥》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 《傳》卜必先墨畫龜,然後灼之,兆順食墨。  又日食,月食。 《易·豐卦》月盈則食。 《春秋·隱三年》日有食之。  又《左傳·襄九年》晉侯問於士弱曰:吾聞之,宋災,於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對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内火。  又《禮·檀弓》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註》不食,謂不墾耕。  又《前漢·外戚傳》房與宮對食。 《註》應劭曰:宮人自相與爲夫婦,名對食。房宮,二人名。  又《揚子·方言》食閻,勸也。南楚凡已不欲喜而旁人說之,不欲怒而旁人怒之,謂之食閻。  又寒食,節名。 《荆楚歲時記》去冬至一百五日,卽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  又大食,國名,在西域波斯國西,都婆羅門,兵刃勁利,勇于野鬬。  又《廣韻》戲名。博屬。  又姓。漢有食子通。 《希姓錄》後漢食于公。  又《集韻》祥吏切《正韻》相吏切,𠀤音寺。 《論語》有酒食,先生饌。 《禮·曲禮》食居人之左。 《註》食,飯屬也。  又糧也。 《周禮·地官·廩人》匪頒賙赐稍食。  又以食與人也。 《詩·小雅》飮之食之。 《禮·內則》國君世子生,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 《註》食謂乳養之也。 《左傳·文元年》穀也食子。 《註》食,養生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羊吏切,音異。 《廣韻》人名。漢審食其,酈食其。 《荀悅·漢紀》作異基。  又叶式灼切,音爍。 《易林》三河俱合,水怒踊躍。壞我王室,民困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