齗齿弹舌


   龇牙咧嘴地咒骂。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妇女·燕姬》:“所餉不满所望,必齗齿弹舌,狞兇万状。”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龇牙咧嘴地咒骂。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妇女·燕姬》:“所餉不满所望,必齗齿弹舌,狞兇万状。”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①露齿貌。单用义同。②争辩。③忿嫉。 同“龈”。牙根肉。

犬争斗。 上腭。

同“齴”。笑貌。

可以用力发射出去的小丸;装有爆炸物可以击毁人、物的武器:~丸。子~。~雨。枪~。氢~。导~。手榴~。原子~。 古代指以竹为弦的弓:“左挟~,右摄丸”。

用手或工具拨动而发射出去,亦指用手指拨弄:~射。~跳。~拨。~指。~琴。~奏。~冠相庆(喻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多作贬义)。 检举违法失职的官吏:~劾。~纠。讥~。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头。~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剑。 语言辩论的代称:~战(激烈议论)。 像舌头的东西:帽~。火~。 铃或释中的锤。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齗』

《唐韻》語斤切《集韻》魚斤切,𠀤音䖐。 《說文》齒本也。  又齗齗,辯爭貌。 《史記·魯世家》孔子曰: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閒,齗齗如也。 《徐廣曰》魯濱洙泗之閒,其民涉渡幼者扶老者代其任。俗旣薄,長者不自安與幼者相讓,若有所爭辯,故曰齗齗如也,所以爲道衰也。  又忿疾意。 《後漢·劉向傳》朝臣齗齗。  又《正韻》齗,齒根肉。  又《廣韻》宜引切《集韻》擬引切,𠀤音釿。 《廣韻》犬爭貌。  又《集韻》牛閑切,音詽。齗齗,爭訟也。  又口謹切,音赾。口上肉。  又《類篇》語近切,音听。義同。  又《集韻》忍善切,音蹨。笑也。  又苦本切,音棞。齒見貌。一曰齧也。  又《集韻》《類篇》𠀤口很切,音懇。笑也。  又語蹇切,音巘。義同。別作𪘎𪙤。

『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食列切,然入聲。 《說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者也。 《徐曰》凡物入口,必于於舌。 《六書精薀》舌以卷舒爲用,口以開闔爲用,各一其隂陽也。 《釋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 《又》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 《易·說卦》兌爲口舌。 《疏》口舌,爲言語之具也。 《詩·大雅》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又射侯上下个曰舌。 《儀禮·鄕射禮》倍中以爲躬,倍躬以爲左右舌。 《註》居兩旁謂之个,左右出謂之舌。  又言也。 《揚子·太𤣥經》吐黃酋舌。 《註》舌,言也。  又姓。 《姓纂》越大夫舌庸。  又羊舌,複姓。 《左傳·閔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 《疏》羊舌,氏也。爵爲大夫。  又官名。 《周語》坐諸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 《註》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又國名。 《淮南子·地形訓》穿𦙄民,反舌民。 《註》反舌民,不可知而自相曉。一說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國名也。 《山海經》歧舌國在其東。一曰在不死民東。 《註》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萿,麋舌。 《註》今麋舌草春生葉,有似於舌。  又《博雅》燕薁,蘡舌也。  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別名江東呼蝦蟇衣,山東名牛舌。  又鳥名。 《禮·月令》仲夏之月,反舌無聲。 《註》反舌,百舌鳥。 《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 《註》百舌,鳥名。能易其舌,效百鳥之聲,故曰百舌也。  又無舌,蟲名。 《本草註》一名益符,主閉。  又長舌,獸名。 《山海經》長舌山有獸,名長舌,狀如禺,四耳,出則郡多水。  又《韻補》叶商刮切,音殺。 《詩·大雅》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于外,四方爰發。  又叶食僞切,音逝。 《郤正釋譏》家挾殊議,人懷異計。縱橫者欲披其胷,徂詐者暫吐其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