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之旗。
将帅之旗。
明·陈子龙《少将行》:“五营画戟青茫茫,龙幡虎纛云霞墙。”
将帅之旗。明 陈子龙《少将行》:“五营画戟青茫茫,龙幡虎纛云霞墙。” 并列 幡,一种窄而长的旗子。纛,大旗。指将帅之旗。明·陈子龙《少将行》:“五营画戟青茫茫,~云霞墙。”△多用于古代战场。
〔~然〕同“翻然”。 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 古同“唬”,威吓。 古同“琥”,琥珀。
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
《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𠀤音翻。 《說文》幡,書兒拭觚布也。 《徐鉉曰》觚,八棱木,於上學書已,以布拭之。今俗呼幡布,內則所謂帉帨是也。 又《集韻》一曰幟也。 《崔豹古今注》信幡,古之幑號也,所以題表官號以爲符信,故謂爲信幡也。 《前漢·鮑宣傳》宣坐大不敬下獄,博士弟子王咸舉幡太學下,曰:欲救鮑司隷者會此下。 又三幡。 《孫綽·遊天台賦》泯色空以合跡,忽卽有而得𤣥。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 《註》三幡,色一也,色空二也,觀三也。言三幡雖殊,消令爲一,同歸于無也。郤敬輿與謝慶緒書論三幡義,曰:近論三幡諸人,猶多欲旣觀色空,別更觀識,同在一有而重假二觀。於理爲長。然敬輿之意,以色空及觀爲三幡,識空及觀亦爲三幡。 又與翻通。 《詩·小雅》幡幡瓠葉。 《傳》幡幡,瓠葉貌。 《孟子》旣而幡然改。 《註》幡,反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垂條扶疎,落英幡纚。 《註》師古曰:幡纚,飛揚貌。 又《詩·小雅》威儀幡幡,舍其坐遷。 《傳》幡幡,失威儀貌。 又《集韻》符袁切,音煩。義同。
『虎』《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𠀤音滸。 《玉篇》惡獸也。 《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 《徐鉉註》象形。 《易·乾卦》風從虎。 《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 《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又灘名。 《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又山名。 《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 《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又與琥通。 《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 《干祿字書》通作𧆞。
『纛』《集韻》《韻會》《正韻》𠀤杜皓切,音道。 《玉篇》羽葆幢也。亦作翿。 《周禮·地官·鄕師》及葬執纛,以興匠師。 《註》雜記曰:匠人執翿。鄭司農云:翿,羽葆幢也。爾雅曰:纛,翳也,以指麾輓柩之役。 又《前漢·高帝紀》黃屋左纛。 《註》李斐曰:纛,毛羽幢也。在乘輿車衡左方上注之。蔡邕曰:以犛牛尾爲之,如鬥,或在騑,或在衡。應劭曰:雉尾爲之,在左驂當鑣上。 又《集韻》皁纛,軍中大旗也。 又《廣韻》徒到切《集韻》《韻會》大到切,𠀤音導。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徒沃切,音毒。𢃶或作纛。義同。 又《集韻》徒谷切《正韻》杜谷切,𠀤音獨。義同。 又《正韻》徒刀切,音陶。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