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骧蠖屈


   喻随时屈伸、上下。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óng xiāng huò qū
成语注音 ㄌㄨㄥˊ ㄒ一ㄤ ㄏㄨㄛˋ ㄑㄨ
成语简拼 lxhq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龍驤蠖屈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喻随时屈伸、上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龙骧蠖屈,从道污隆。”


成语典故

比喻随时屈伸、上下。《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龙骧蠖屈,从道污隆。”李善注:“班固《汉书.韩彭》述曰:‘云起龙骧,化为侯王。’《周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吕延济注:“言圣人持明道,开风叶,腾之如龙,屈之如蠖,亦随时隆杀也。” 并列 骧,上举。蠖,蛾的幼虫,靠一屈一伸爬行。比喻随时上下屈伸,不能始终如一。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从道污隆。”△含贬义。多用于人品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后右蹄白色的马。 马奔跑:~腾。 头高昂:~首。

〔尺~〕尺蠖蛾的幼虫,生长在树上,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是害虫。简称“蠖”,如“~屈”(喻人不得志,屈身退隐。意为暂时的屈身是为求得日后的伸展)。

使弯曲,与“伸”相对:~曲(qū)。~折。~膝。~伸(弯曲和伸直,引申为失意和得意)。首~一指。卑躬~膝。 低头,降服:~服。~从。威武不~。 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委~。~辱。~才。~就(受委屈而担任某种职务,常用于请人任职的客套话)。~驾。~己待人。 理亏:~心(亏心,昧心)。理~词穷。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蠖』

《唐韻》《正韻》烏郭切《韻會》屋郭切,𠀤音艧。 《說文》尺蠖,屈伸蟲也。 《爾雅·釋蟲》蠖,尺蠖。 《註》蝍𧑙。 《揚子·方言》蝍𧑙謂之尺蠖。 《易·繫辭》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埤雅》今人布指求尺,一縮一伸,如蠖之步,謂之尺蠖,豈放是乎。尺蠖似蠶,食葉,老亦吐絲作室。  又桑上蟲也。 《韓愈詩》桑蠖見虛指。  又《集韻》王縛切,音籰。蠖略,行步進止之貌。 《前漢·司馬相如傳》駕應龍象輿之蠖略委麗兮。  又蠖濩,退藏貌。 《揚雄·甘泉賦》蜵蜎蠖濩之中。  又溫蠖,猶昬憒。 《史記·屈原列傳》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屈』

《廣韻》區勿切《集韻》《韻會》《正韻》曲勿切,𠀤音詘。 《說文》無㞑也。从㞑出聲。  又曲也,請也。  又《增韻》鬱也,軋也。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易·繫辭》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孟子》威武不能屈。  又作絀。 《荀子·非相篇》緩急羸絀。 《註》猶屈伸也。  又通作詘。 《史記·晏嬰傳》詘於不知已,而信於知己。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渠勿切,音掘。竭也,盡也。 《前漢·食貨志》賈誼曰: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與詘絀𠀤通。  又與倔通。倔彊,梗戾貌。 《史記·陸賈傳》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於此。 《師古曰》不柔服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九勿切,音𠜾。地名。晉公子夷吾所居,出良馬。在今河東縣。 《左傳·僖二年》屈產之乗。  又姓。楚公族屈原,楚大夫屈宜申。  又屈侯,複姓。  又大屈,弓名。 《左傳·昭七年》楚靈王享公於新臺,好以大屈,旣而悔,公反之。  又《廣韻》九月切《集韻》《類篇》丘月切,𠀤音闕。 《歐陽修·程文𥳑墓銘》不學而剛,有摧必折。毅毅程公,其剛不屈。  又與絀通。 《禮·玉藻》君命屈狄。 《註》狄,翟也。后夫人之服,刻雉爲五采,子男之妻,受王后之命者,刻繒不畫,故曰屈狄。 《周禮》作闕翟。  又叶居詣切,音計。 《曹植·王陵贊》從漢有功,少文任氣。高后封呂,直而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