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ó luó mén

婆罗门


拼音 pó luó mén 
注音 ㄆㄛˊ ㄌㄨㄛˊ ㄇㄣˊ
繁体 婆羅門

词语解释

婆罗门    [pó luó mén]

1   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种姓或僧侣的一员,其主要职务是诵经、传经(吠陀经)并主持宗教各种仪式。亦称“婆罗门教徒”

   Brahman;


引证解释

1   古 印度 四种姓之一。居于种姓之首,世代以祭祀、诵经、传教为专业,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享有种种特权。

2   印度 古代宗教名。相传约于公元前七世纪形成,以崇奉 婆罗贺摩 而得名。

3   古 印度 别称。

4   曲调名。 唐 南卓 《羯鼓录》载诸宫曲中有《婆罗门》。 《敦煌曲子词》中也有调名《婆罗门》。按,《婆罗门》曲系 唐 开元 中 西凉 都督 杨敬述 进献, 天宝 十三年改名《霓裳羽衣曲》。参阅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三。


国语辞典

婆罗门  【pó luó mén】

1   印度的贵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四》:「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2   词牌名。本为唐大曲,曲调乃从大曲摘遍而来。词为双调,七十六字,九平韵。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四》:「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3   梵语音译,义译为「净行」、「净裔」。印度早期社会,凡分四种阶级,婆罗门是最高阶级。婆罗门自称是梵天的后裔,世袭祭司,事奉大梵天,专修净行,掌握神权;后引申泛指出家的修行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四》:「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词语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