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撇、竖、横、竖、横折、横、横、竖、横、点、横、竖钩、点
轉(zhuǎn )授,遞:~遞。~輸。~戒。~統。言~身教。 推廣,散佈:宣~。流~。~名。~奇(➊中國唐代興起的短篇小說;➋中國明、清兩代盛行的長篇戲曲;➌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爲超乎尋常的故事)。
解說經義的文字:經~。《左~》。 記載某人一生事蹟的文字:小~。自~。紀~。~記。~略。樹碑立~。 以演述歷史和人物故事爲中心的文學作品:《水滸~》。 古代設於驛站的房舍,亦指驛站上所備的馬車:~舍(供來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動>
〈動〉 (1) 作傳;記載 [write biography] 漢史既傳其事,而後世工畫者又圖其跡。—— 唐· 韓愈《送楊少尹序》 又如:前半部傳的是傅儀 (2) 另見 chuán
<名>
〈名〉 (1) 驛站所備的車 [post-chaise;stagecoach] 晉侯以傳召 伯宗。——《左傳·成公五年》 周公旦從魯聞之,發急傳而問之。(急傳:特快的驛車)——《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非傳非遽(驛馬),載奇皮革,罪死不赦。——《韓非子·愛臣》 (2) 驛站;驛舍 [post] 昔者趙氏襲 衛,車舍人不休傳。——《戰國策·齊策五》 發人修道,繕理亭傳。——《後漢書·陳忠傳》 又如:傳車(古代驛站的專用車輛);傳吏(驛舍的官吏);傳馬(驛站所用的馬);傳乘(驛站的車馬);傳宰(管理驛站的小官) (3) 符信 [letter] 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之。——《周禮》 詐刻傳出關歸家。——《漢書·寧成傳》 (4) 傳記 [biography] 吾已作傳。——清· 袁枚《祭妹文》 善傳遊俠。——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爲五百人立傳。 又如:自傳;外傳;別傳;傳狀(傳記行狀);傳敘(人物傳記);傳誄(傳記和誄文) (5) 指以描述人物故事爲中心的文學作品[novel or story written in historical style]。 如:《水滸傳》;《兒女英雄傳》 (6) 註釋或闡述經義的文字 [commentaries on classics] 六藝經傳。——唐· 韓愈《師說》 又如:傳注(解釋經籍的文字);傳詁(解釋經籍的文字);傳疏(詮釋經義的文字);傳箋(謂《詩經》的註解) 詞性變化
ㄔㄨㄢˊ
由一方交給另一方或由上代交給下代。 如:「傳球」、「傳承」、「流傳」。 《墨子·所染》:「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 教授。 如:「傳授」、「傳藝」、「傳道」。 《西遊記·第二回》:「師父傳你道法,如何不學,卻與師父頂嘴。」 轉交、遞送。 如:「傳球」、「傳話」。 下令叫喚。叫、命令人來。 如:「傳人」、「傳喚」。 輾轉流布。 如:「傳染」、「宣傳」、「傳播」。 表達、表現。 如:「傳神」、「眉目傳情」。 接導。 如:「傳電」、「傳熱」。
ㄓㄨㄢˋ
驛站。 《戰國策·齊策五》:「昔者趙氏襲衛,車舍人不休傳。」 《後漢書·卷四六·陳忠傳》:「發人修道,繕理亭傳。」 解釋經義的文字、書籍。如:《左傳》、《公羊傳》。 記載某人一生事跡的文字。 如:「小傳」、「自傳」。
《廣韻》直攣切《集韻》《韻會》《正韻》重緣切,𠀤音椽。轉也。 《左傳·莊九年》公喪戎路,傳乗而歸。 《註》戎路,兵車。傳乗,乗他車。 《釋文》傳,直專反。 又丁戀反。 又《正韻》授也,續也,布也。 《周禮·夏官·訓方氏》誦四方之傳道。 《註》傳說往古之事也。讀平聲。 又《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 《註》倦勤,傳家事于子也。 又《禮·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傳。 《註》移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株戀切,專去聲。傳舍。 《釋名》傳,轉也。人所止息,去者復來。轉,相傳無常主也。 《史記·酈食其傳註》高陽傳舍。 又《說文》遽也,驛遞曰傳。 《禮·玉藻》士曰傳遽之臣。 《註》驛傳車馬,所以供急遽之令,士賤而給役使,故自稱如此。 又古者以車駕馬,乗詣京師,謂之傳車。後又置驛騎,用單馬乗之,若今之遞馬。凡四馬高足爲置傳,四馬中足爲馳傳,四馬下足爲乗傳,一馬二馬爲軺傳。漢律,諸當乗傳及發駕置傳者,皆持尺五寸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乗傳參封之。參,三也。有期會絫封兩端,端各兩封,凡四封。乗置馳傳五封之,兩端各二,中央一軺,傳兩馬再封之,一馬一封,以馬駕軺車而乗傳,曰一封軺傳。 又關傳。 《周禮·地官·司關》凡所達貨賄,則以節傳出之。《前漢·文帝紀》《註》張晏曰:信也,若今過所也。如淳曰: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謂之傳。師古曰:今或用棨刻木爲合符。 《後漢·𨻰蕃傳》投傳而去。 《註》符也。丁戀切。 《釋名》傳,轉也。轉移所在,執以爲信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柱戀切,音瑑。訓也。賢人之書曰傳。 又紀載事迹以傳於世亦曰傳,諸史列傳是也。 《釋名》傳,傳也。以傳示後人也。 又續也。 《孟子》傳食於諸侯。 又叶重倫切,音𨻰。 《前漢·敘傳》帝庸親親,厥國五分,德不堪寵,四支不傳。◎按諸字書傳本有直攣、知戀、直戀三切,《廣韻》分析極細,《正韻》因之。然歷考經史註疏,驛傳之傳,平、去二音可以互讀,至傳道、傳聞、傳授之傳,乃一定之平聲,紀載之傳,一定之去聲。此音之分動靜,不可易者也。《正字通》專闢動靜字音之說,每於此等處,爲渾同之說以亂之,此斷斷不可从者。 又按《廣韻》二仙,傳,直攣切,音椽,又持戀,丁戀二切。三十三線,傳,直戀切,卽持戀切。知戀切,卽丁戀切。丁戀切蓋用交互門法,不如用音和知戀切爲安也。
切部: 直戀切
『清代:段玉裁』
辵部曰。遽、傳也。與此爲互訓。此二篆之本義也。周禮行夫。掌邦國傳遽。注云。傳遽、若今時乗傳騎驛而使者也。玉藻。士曰傳遽之臣。注云。傳遽、以車馬給使者也。左傳、國語皆曰。以傳召伯宗。注皆云。傳、驛也。漢有置傳、馳傳、乗傳之不同。按傳者如今之驛馬。驛必有舍。故曰傳舍。又文書亦謂之傳。司關注云。傳如今移過所文書是也。引伸傳遽之義。則凡展轉引伸之偁皆曰傅。而傳注、流傳皆是也。後儒分別爲知戀、直戀、直攣三切。實一語之轉。
直戀切。十四部。按廣韵。傳注直戀切。郵馬知變切。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