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kuài     
注音:ㄎㄨㄞˋ
部首:
总笔画:5

统一码:U+51F7

字形分析:独体结构

四角:22770

五笔86:FBK

仓颉:UG

五行属性:木

HTML代码:&#20983

CSS代码:\51F7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dirt clod; piece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横 竖 横 折 竖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kuài

<名>
(1) 块的本字。土块 [clod] 凷,墣也。——《说文》 (2) 又如:凷枹(用土块作成的鼓槌);凷山(凷,泥土。同“块”。指泥土堆砌而成的墙)



《康熙字典》

【子集】
【子集下】
部首:
总笔画:5
部首笔画:2
部外笔画:3

《唐韻》苦對切《集韻》苦會切,𠀤音塊。 《說文》墣也。从土凵。 《集韻》土也。 《前漢·律歷志》野人舉凷而與之。 《蔡邕·釋誨》九河盈溢,非一凷所能防。 《韻會》今作塊。 《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  又作蕢。 《禮·禮運》蕢桴而土鼓。 《註》蕢讀爲凷,堛也。 《集韻》或作墤。  又《集韻》苦怪切《正韻》苦夬切,𠀤音蒯。義同。  又𠙽。


《说文解字》

【卷十三】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苦對切

墣也。从土,一屈象形。

『清代:段玉裁』


墣也。
是曰轉注。喪服傳曰。寢苫枕凷。
从土凵。凵屈象形。
小徐本如是。屈者、無尾也。凷之形略方。而體似無尾者。故从土而象其形。苦對切。十五部。
俗凷字。
依爾雅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