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āo     bō     
注音:ㄅㄠ,ㄅㄛ
部首:
总笔画:10

繁体字:

统一码:U+525D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22900

五笔86:XGIJ
五笔98:XIJH

仓颉:VELN

HTML代码:&#21085

CSS代码:\525D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peel, peel off, to shell, strip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折 折 横 竖 点 横 撇 点 竖 竖

基本解释


peel, peel off, to shell, strip
abschälen, schälen; abbalgen, das Fell abziehen (V)
écorcher,peler,éplucher,peler,écailler


國語辭典

ㄅㄛ

​bō 

脫落。 《廣雅·釋詁》:「剝,脫也。」 《莊子·人間世》:「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注》:「文字剝缺,不復可識。」 脫去。 唐·白居易〈新樂府·杜陵叟〉:「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 《水滸傳·第四三回》:「朱貴慌忙攔住,李逵方纔住了手就士兵身上,剝了兩件衣服穿上。」 除去物體外表的皮殼。 如:「剝橘子」、「剝花生」、「抽絲剝繭」。 強制除去。 如:「剝削」、「剝奪」。 〈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傳·序〉:「狗馬飾雕文,土木被緹繡。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


ㄅㄛ

​bō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剝落之象。


ㄅㄠ

​bāo 

(一)​之語音。


《康熙字典》

【子集】
【子集下】
部首:
总笔画:10
部首笔画:2
部外笔画:8

《唐韻》《集韻》《韻會》𠀤北角切,音駁。 《說文》裂也。从刀,彔聲。 《玉篇》削也。 《廣韻》落也,割也,傷害也。 《楚辭·九思》怫鬱兮肝切剝。  又《增韻》褫也,脫也。  又卦名。 《易·剝卦》剝也,柔變剛也。  又《周禮·秋官·柞氏》冬日至,令剝隂木而水之。 《註》謂斫去次地之皮。  又殺牲體解之名。 《詩·小雅》或剝或亨。  又《禮·檀弓》喪不剝奠也與。 《註》剝者,不巾覆也。脯醢之奠不惡塵埃,故可無巾覆。  又《集韻》普木切《正韻》普卜切,𠀤音璞。力擊也。 《詩·豳風》八月剝棗。 《註》擊也。  又音卜。 《魏·劉楨·魯都賦》毛羣隕殪,羽族殲剝。塡崎塞畎,不可勝錄。 《集韻》或作𠚩,亦作𠛧。


《说文解字》

【卷四】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北角切

裂也。从刀从录。录,刻割也。录亦聲。

『清代:段玉裁』


裂也。
衣部曰。裂、繒餘也。謂?破也。夏小正。二月剝鱓。以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