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横 竖 竖 横 竖 折 横 横 竖 折 撇
套在牲畜上带帽子的笼头:马~。 收住缰绳不使前进:悬崖~马。 强制:~令。~索。 统率:~兵。 雕刻:~石。~碑。~铭。
用绳子等捆住和套住,然后用力拉紧:~紧。 方言,强制,逼迫。
<动>
(1) 约束;收紧缰绳以止住马骡等或使马转身 [restrain;rein in]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楚辞·九章·思美人》 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虞世南《出塞》 又如:勒马;勒帛(系帛作腰带);勒限(给一定的期限);勒口(套上带嚼口的笼头);勒子(妇女用的,由形如两片叶子连接起来的帽圈) (2) 雕刻 [carve]。 如: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石(刻字于石);勒铭(勒碑,勒石。镌刻铭文);勒巧(把记巧文字刻在石上);勒碑 (3) 统率 [command] 勒兵,下令军中。——《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勒兵(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陈兵。检阅军队);勒卒(部署、操练士卒);亲勒六军 (4) 强迫;强制 [compel;force]。 如:勒取(强行索取);勒迫(强迫);勒停(强制停止;勒令停职) (5) 割,划 [cut] 宋江按住那婆娘,右手却早刀落,去那 婆惜嗓子上只一勒,鲜血飞出。——《水浒传》 (6) 勒索 [extort;blackmail]。 如:勒掯(掯勒、累掯。勒索,克扣) (7) 挑动,挑逗 [provoke;tantalize]。 如:勒战(挑战) (8) 另见 lēi;lei
ㄌㄜˋ
有嚼口的馬絡頭。 《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鞍勒一具,馬十五匹。」 唐·杜甫〈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書法中橫畫的筆法。 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二·書法下·永字八法》:「橫為勒。」 姓。如漢代有勒尊。
ㄌㄜˋ
駕御。 如:「勒馬長城」。 約束、限制。 《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廖性寬緩,不能教勒子孫。」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五下·滇遊日記三》:「而盤江自橋頭南下,為越州後橫亙山所勒,轉而東流。」 統率、率領。 《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親勒六軍,大陳戎馬。」 《三國演義·第二回》:「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 強制、強迫。 《隋書·卷二四·食貨志》:「開皇三年,……,又於河西勒百姓立堡,營田積穀。」 元·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只為那舉債文書,我畫的有親筆跡,因此上被強勒為妻室。」 刻、寫。 如:「勒石」、「勒碑」。 宋·陸游〈夜泊水村〉詩:「腰間羽箭九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真個在時,你勒軍令狀來。」
ㄌㄟ
以繩索繫緊而用力拉扯。 如:「勒緊」、「勒死」。 使向上緊附。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自己把兩個袖子只管往上勒。」
《唐韻》盧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德切,𠀤楞入聲。 《說文》馬頭絡銜也。从革,力聲。一說馬轡也,有銜曰勒,無曰羈。 《釋名》絡也。絡其頭而引之。 《玉篇》馬鑣銜也。 《前漢·匈奴傳》鞌勒一具。 又《增韻》抑也。 《玉篇》抑,勒也。 又刻也。 《禮·月令》孟冬,命工師效功,物勒工名,以考其誠。 《註》刻名于器,以備考驗。 又《廣韻》石虎諱勒,呼馬勒爲轡。
切部: 盧則切
『清代:段玉裁』
落絡古今字。糸部繯下云落也。知許之不作絡矣。釋名。勒、絡也。絡其頭而引之。按网部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