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uè     
注音:ㄑㄩㄝˋ
部首:
总笔画:9

繁体字:

统一码:U+537B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87620

五笔86:WWKB

仓颉:CRSL

HTML代码:&#21371

CSS代码:\537B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still, but; decline; retreat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撇 点 撇 点 竖 折 横 折 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què   ㄑㄩㄝˋ

退:~步(因畏懼或厭惡而後退,如「望而~~」)。退~。 退還,不受:盛情難~。 表示轉折:我來了,他~走了。 去掉:失~。了(liǎo)~。


still, but; decline; retreat
aber, jedoch, dennoch ,zurückweisen, ablehnen, ausschlagen
mais,cependant


國語辭典

ㄑㄩㄝˋ

què 

推辭、拒而不受。 如:「推卻」。 《孟子·萬章下》:「卻之為不恭。」 退。 如:「退卻」、「卻步」、「卻敵立功」。 《文選·賈誼·過秦論》:「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蕃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唐·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ㄑㄩㄝˋ

què 

正、恰好。 唐·杜甫〈水宿遣興奉呈群公〉詩:「歸路非關北,行舟卻向西。」 《水滸傳·第一五回》:「他生辰是六月十五日,如今卻是五月初頭。」 倒、反。 唐·司空圖〈漫書〉詩五首之一:「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還、再。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ㄑㄩㄝˋ

què 

但,表示轉折相承。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雖然沒有十二分顏色,卻也明眉皓齒,蓮臉生春。」


ㄑㄩㄝˋ

què 

置動詞後,相當於「掉」、「去」、「了」。 如:「忘卻」、「拋卻」。 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一:「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康熙字典》

【子集】
【子集下】
部首:
总笔画:9
部首笔画:2
部外笔画:7

《唐韻》俗卻字。


《说文解字》

【卷九】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去約切

節欲也。从卪谷聲。

『清代:段玉裁』


卪卻也。
各本作節欲也。誤。今依玉篇欲爲卻。又改節爲卪。卪卻者、節制而卻退之也。
从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