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横 竖 竖 横 横 横 折 点
<副>
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 [only]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助>
表示动态,相当于“得”、“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ㄑㄩˇ
拿。 如:「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 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诗:「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得到。 如:「取乐」、「取暖」、「取信于人」。 接受、收受。 如:「分文不取」。 《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捕捉。 《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貍,为公子裘。」 选择。 如:「取士」、「取景」、「取道」、「取名」。 《三国演义·第六三回》:「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 求、寻求。 如:「自取灭亡」。 《文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 迎娶。 《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 通「娶」。
ㄑㄩˇ
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进行。 唐·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ㄑㄩˇ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唐韻》七庾切《集韻》《韻會》《正韻》此主切,𠀤娶上聲。 《說文》捕取也。从又耳。 《玉篇》資也,收也。 《廣韻》受也。 《增韻》索也。 《禮·儒行》力行以待取。 《史記·魯仲連傳》爲人排難解紛,而無取也。 《管子·白心篇》道者,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 又《韻會》凡克敵不用師徒曰取。 又《前漢·王莽傳》考論五經,定取禮。 《註》師古曰:取,讀曰娶。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逡須切,音趨。 《集韻》取慮,縣名,在臨淮。 又《集韻》雌由切,音秋。 《前漢·地理志》𨻰留浚儀。 《註》師古曰:取慮,縣名。音秋盧。取又音趨。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此苟切,音趣。 《杜甫·遭田父泥飮詩》今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呌婦開大瓶,盆中爲吾取。感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 又《正韻》索也。 《詩·小雅》如酌孔取。 《箋》謂度所勝多少。 又《六書本義》𦥔通用伸,伸通取。訓索,取轉聲,與娶趣字同。 又《古文奇字》朱謀㙔曰:古文取,疑當从与聲。人與而我取也。
切部: 七庾切
『清代:段玉裁』
幸部曰。執、捕罪人也。
七庾切。四部。
大司馬職。
偁周禮。又偁司馬法釋之。以說从耳之意。
"取" 为谜底的谜语
免职后又启用 (打一字)
【解释】 谜面应理解为去掉“职”字的后面,”又“明企,合起来就是“取”字。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