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ái     tāi     
注音:ㄊㄞˊ
部首:
总笔画:5

繁体字:

统一码:U+53F0

字形分析:上下结构

四角:23600

五笔86:CKF

仓颉:IR

规范编号:51

五行属性:火

HTML代码:&#21488

CSS代码:\53F0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platform; unit; term of address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折 点 竖 折 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tāi   ㄊㄞˉ

〔天~〕①山名,在中国浙江省;②地名,在中国浙江省。


platform; unit; term of address
Station (S)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Tāi

<名>
(1) 地名。“台州”的简称 [Taizhou prefecture]。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海州为台州,以境内天台山得名,治所在今浙江省临海县。元改为路,明改为府 南发交广东温台。—— 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斋二首》 (2) 另见 tái

词性变化


  tái  

<量>

〈量〉 (1) 用于某些机器。 如: 一台车床; 一台拖拉机 (2) 舞台上一次完整的演出。如: 一台话剧; 两台戏对唱



基本词义


tái

<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口,(以)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读( yí)) (2) 三台。星名。古代用三台来比喻三公 [one of three stars in Ursa Major;one of the three highest dignitaries of State]。 如: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意为职位显要);台宿(三台星);台光(三台星光);台阶(三台星亦名泰阶,故称台阶);台斗(比喻宰辅重臣);台司(指三公等宰辅大臣);台臣(指宰辅重臣) (3) 鱼名。背上有黑的花纹。后作“鲐” [chub mackerel] 黄耇台背,以引以翼。——《诗·大雅·行苇》 (4) 另见 yí



國語辭典

ㄊㄞ

tāi 

大陸地區浙江省台州、天台山等地之台的舊讀。


ㄧˊ

 

喜悅。 《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通「怡」。


ㄧˊ

 

我。古人稱自己為「台」。 《書經·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 唐·盧肇〈漢堤〉詩:「流災降慝,天曷台怒。」 表示疑問的意思。相當於「何」、「什麼」。 《書經·湯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 《後漢書·四○·班彪傳下》:「罔光度而遺章,今其如台而獨闕也!」


ㄧˊ

 

姓。如明代有台元。




谜语

"台" 为谜底的谜语

  1. 医生治病缺水 (打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