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ā     ɑ     hā     hē     kē     a     
注音:ㄏㄜ,˙ㄚ,ㄎㄜ
部首:
总笔画:8

统一码:U+5475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61020

五笔86:KSKG

仓颉:RMNR

规范编号:49

五行属性:水

HTML代码:&#21621

CSS代码:\5475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scold; laughing sound; yawn CJK



笔画顺序

笔顺:竖 折 横 横 竖 折 横 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ㄏㄜˉ

怒责:~责。~斥(亦作“呵叱”)。~禁。 吁气:~冻(哈气使暧)。一气~成。 象声词,形容笑:~~。 叹词,表示惊讶:~,真不得了!


其它字义


 

a   •ㄚ

同“啊”。

 

  ㄎㄜˉ

〔~叻〕地名,在泰国。

Umschreibung der Silbe “A” in ausländischen Namen,Vorsilbe um Vertrautheit darzustellen"
(particule phonétique)​,Oh!,souffler,gronder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动>
(1) 弯 [下] [bend;stoop] 他很大方地呵一呵腰,就走出去了。——茅盾《子夜》 (2) 另见 ā;a;hē;kē

词性变化


   

<<叹>>

<叹> 表示惊讶 [aha]。如:呵,这小伙子真棒!呵会(幸会)


   

<象>

(1) 笑声 [laugh] 有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韦庄《菩萨蛮》词 (2) 又如:呵呵(笑声);呵呵大笑 (3) 另见 ā;a;hā;kē



基本词义


<动>

〈动〉 (1) (形声。从口,可声。本义: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 (2) 同本义 [abuse;berate] 訶,大言而怒也。从言,可声,字亦作呵。——《说文》 訶,怒也。——《广雅·释诂二》 纵而弗呵虖。——《汉书·食货志》。注:“责怒也。” 青邶之山有鸟焉,其音若呵。——《山海经·南山经》 呵,责也。——《玉篇》 王出而訶之。——《韩非子·内储说下》 厉声以呵。——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呵咄(大声斥责;吆喝);呵怒(怒斥);呵格(喝斥殴打);呵索(呵叱搜查);呵辱(辱骂);呵逐(斥骂驱逐);呵问(责问;盘究) (4) 喝道,喝令行人让路 [hoot] 武夫前呵,从者塞途。——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5) 又如:呵引(呵道);呵卫(喝道护卫的人);呵道(亦作“呵导”。古时贵人外出时,引路差役喝令行人让路) (6) 呼叫 [yell]。如:呵噪(众声呼叫);呵吓(喧哗) (7) 嘘气;哈气 [breathe out with the mouth open] 。如: 呵手(向手嘘气使暖);呵冻(冬天手指冻僵或笔砚成冰,呵气使温暖或融解);呵砚(天寒嘘气使砚中墨汁解冻) (8) 喝 [drink] 次日早辰,小鸦儿吃了几个冷饼,呵了两碗热水,依旧挑了担子出去。——《醒世姻缘传》 你不吃,呵嗏儿罢。——《金瓶梅词话》


<(1) ——译音用字。如:呵罗单,古国名,故地在今苏门答腊岛>

(2) 另见 hē


ā

<叹>

(1) 表示惊异或赞叹。同“啊” [ah] 呵,青春,愿你光芒四射。——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2) 另见 a;hā;hē;kē


a

<助>

(1) 表示感叹或惊讶的语气 [ah] 安家立业了,日子过好了,可是不能忘本呵。——周立波《暴风骤雨》 (2) 另见 ā;hā;hē;kē



國語辭典

ㄏㄜ

 

怒声责骂。 如:「呵责」、「呵叱」。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惠嗣公使人伪关市,关市呵难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管库隶臣,呵强秦使鼓缶。」 嘘气使暖和。 如:「呵气」、「呵手」、「呵冻」。 唐·韩愈〈元和圣德诗〉:「紫焰嘘呵,高灵下堕。」 宋·苏轼〈四时词〉四首之四:「起来呵手画双鸦,醉脸轻匀衬眼霞。」 吆喝。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ㄏㄜ

 

形容笑声。 如:「呵呵大笑」。


ㄏㄜ

 

表惊讶的语气。 如:「呵!来了这么多的人。」


ō 

用于句尾或语气停顿处,表惊叹。 如:「这么多钱呵!」


《康熙字典》

【丑集】
【丑集上】
部首:
总笔画:8
部首笔画:3
部外笔画:5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虎何切,音𩑸。 《玉篇》責也,與訶同。 《廣韻》怒也。 《周禮·地官·比長註》鄕中無授,出鄕無節,過所則呵問,繫之圜土,考辟之也。 《史記·李廣傳》霸陵尉醉呵止廣。  又通作苛。 《前漢·王莽傳》掖門僕射苛問。  又《集韻》博雅云:呵呵,笑也。一曰氣出,亦作㰤。  又《韻會》慢應聲,通作阿。  又《韻會》寒歌切,音河。 《類篇》譙問也。通作何。 《史記·衞綰傳》景帝立,歲餘不譙呵綰。 《註》索隱曰:譙呵音誰何,猶借訪。一曰譙呵者,責讓也。  又《集韻》許箇切,音𧬱。噓氣也。一曰責也。



谜语

"呵" 为谜底的谜语

  1. 两口子一个独生子 (打一字)

  2. 【解释】 “独生子”扣“丁”,再添两个“口”字,合成“呵”。 该字在汉语中表示怒责:~责。~斥(亦作“呵叱”)。~禁。同时也是一种语气助词。


  3. 口头答应 (打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