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náng     nāng     
注音:ㄋㄤˊ
部首:
总笔画:22

统一码:U+56CA

字形分析:上下结构

四角:50732

五笔86:GKHE

仓颉:JBRRV

规范编号:51

五行属性:火

HTML代码:&#22218

CSS代码:\56CA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bag, purse, sack; put in bag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横 竖 折 横 竖 点 折 竖 折 横 竖 折 横 横 横 竖 竖 横 撇 折 竖 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náng   ㄋㄤˊ

口袋:药~。探~取物。~空如洗。~括。 〔~生〕藏语,中国西藏农奴主家的奴隶。亦称“朗生”。 像口袋的东西:胆~。胶~。~肿。


其它字义


 

nāng   ㄋㄤˉ

〔~膪〕猪的乳部肥而松软的肉。 〔~揣〕a.虚弱,懦弱;b.同“囊膪”。

bag, purse, sack; put in bag
Beutel, Blase, Zyste, Kapsel (S)​,Nang (Eig, Fam)
sac,bourse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nāng

<另见 náng >

词性变化


  náng  

<动>

(1) 用口袋装 [bag up] 策蹇驴,囊图书。——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 试再囊之。 (3) 又如:囊米(装入口袋的米);囊琴(装琴入袋);囊载(装入囊中运走);囊扑(把人装入袋中打死);囊土(以袋盛土) (4) 覆盖;蒙住 [cover] 布囊其口。——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囊吞(囊括蚕食);囊首(用袋蒙头致死);囊奏(囊封,封事);囊括四海(统一全国;包罗天下) (6) 另见 nāng



基本词义


náng

<名>

(1) (形声。大篆字形象两头扎起的口袋。本义:有底的口袋) (2) 同本义 [bag;pocket] 囊,橐也。——《说文》 括囊。——《易·坤》。疏:“所以贮物。” 于橐于囊。——《诗·大雅·公刘》。传:“小曰橐,大曰囊。” 所载不过囊衣。——《汉书·王吉传》。注:“有底曰囊,无底曰橐。” 药囊提轲。——《战国策·燕策》 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马中锡《中山狼传》 置书囊中。——唐· 李朝威《柳毅传》 锥之处囊中。——《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盛以锦囊。——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3) 又如:囊橐(口袋;代指财物);囊空羞涩(兜内无钱);囊橐充盈(腰包钱足);囊橐萧瑟(口袋中无钱);囊锥露颖(比喻显露才华);囊中术(指智谋);囊辎(行李);囊底(袋子里面);囊空(袋中无钱);囊涩(身无分文);囊书(囊中书札) (4) 像口袋的东西 [anything bag-shaped]。如:胆囊;肾囊;囊缩(阴囊收缩)



國語辭典

ㄋㄤˊ

náng 

口袋、袋子。 如:「行囊」、「香囊」、「锦囊」、「探囊取物」。 唐·杜甫〈重赠郑炼〉诗:「郑子将行罢使臣,囊无一物献尊亲。」 似袋子的东西。 如:「胆囊」、「毛囊」、「气囊」。 《红楼梦·第三回》:「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姓。如春秋时楚国有囊瓦。


ㄋㄤˊ

náng 

用袋子盛装物品。 《聊斋志异·卷一·王成》:「囊货就路,中途遇雨,衣履浸濡。」


ㄋㄤˊ

náng 

如囊包物般的。 如:「囊括四海」。


《康熙字典》

【丑集】
【丑集上】
部首:
总笔画:22
部首笔画:3
部外笔画:19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奴當切,音瀼。 《說文》橐也。从橐省,襄省聲。 《詩·大雅》于橐于囊。 《傳》小曰橐,大曰囊。 《集韻》一曰有底曰囊,無底曰橐。  又《史記·鼂錯傳》太子家號曰智囊。  又《宋玉·風賦》盛怒於土囊之口。 《註》土囊,大穴也。  又《莊子·在宥篇》乃始臠卷傖囊,而亂天下也。 《註》傖囊猶搶攘。  又姓。 《春秋·定四年》楚囊瓦出奔鄭。  又《正字通》六朝人作隱囊,柔軟可倚。 《王維詩》不學城東遊俠兒,隱囊紗帽坐彈碁。  又米囊,楊花別名,見容齋隨筆。  又《漢官儀》凡表章皆皁囊封事。  又《晉書·郭璞傳》郭公者精卜筮,出靑囊中書九卷授郭璞。  又地理書有靑囊經。


《说文解字》

【卷六】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奴當切

橐也。从㯻省,襄省聲。

『清代:段玉裁』


橐也。从㯻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