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ǔ     
注音:ㄉㄨˇ
部首:
总笔画:12

统一码:U+5835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44160

五笔86:FFTJ

仓颉:GJKA

规范编号:50

五行属性:金

HTML代码:&#22581

CSS代码:\5835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wall; stop, prevent; stop up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横 竖 横 横 竖 横 撇 竖 折 横 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ㄉㄨˇ

阻塞(sāi ㄙㄞ),挡:~塞。~挡。~截。~击。~嘴。 心中不畅快:~心。 墙:围者如~。 量词,用于墙。 古代钟或磐十六枚编成一组,挂在一个架子上称“一堵”。 姓。


wall; stop, prevent; stop up
zustopfen (V)
boucher,obstruer,étouffé,oppressé,(classificateur pour les murs)​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土,者声。本义:墙壁) (2) 同本义 [wall] 堵,垣也。五版为一堵。——《说文》 环堵之室。——《淮南子·原道》 止如堵墙。——《尉缭子·战威》 (3) 又如:堵墙(墙垣,土墙。用来比喻密集的人群);堵垣(墙) (4) 古代墙壁的面积单位,古代用板筑法筑土墙,五板为一堵,板的长度就是堵的长度,五层板的高度就是堵的高度 [measurement of a wall in ancient times] 百堵皆作。——《诗·小雅·鸿雁》 (5) 又如:堵雉(墙垣的长度和高度)

词性变化


   

<动>

堵塞 [stop up;block up]。如:堵当(抵挡;阻挡);堵御(阻挡抵御);堵嘴(理屈而语塞;给人利益使其不说反对话);堵搡(方言。用话堵人,使人无言可对);把窟窿堵上;把老鼠洞堵死


   

<量>

多用于墙,也用于其他物体。如:一堵烟尘;一堵墙




國語辭典

ㄉㄨˇ

 

墙壁。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唐·柳宗元〈梓人传〉:「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量词。计算墙壁的单位。 如:「一堵墙」。 唐·张祜〈游天台山〉诗:「回首望四明,矗若城一堵。」 姓。如春秋时郑国有堵叔。


ㄉㄨˇ

 

阻塞。 如:「堵塞」、「堵住破洞」。 以言语顶撞或遏阻别人。 《红楼梦·第三七回》:「当著众人,太太自为又增了光,堵了众人的嘴,太太越发喜欢了。」


《康熙字典》

【丑集】
【丑集中】
部首:
总笔画:12
部首笔画:3
部外笔画:9

《唐韻》當古切《集韻》《韻會》《正韻》董五切,𠀤音賭。 《說文》垣也。一丈爲板,五板爲堵。 《詩·小雅》百堵皆作《韓詩外傳》原憲居環堵之室,茨以蓬蒿。  又懸鐘磬之名。 《周禮·春官》小胥半爲堵,全爲肆。 《註》凡編鐘編磬,各十六枚,半懸之在一虡,謂之堵,全𨻰之在一虡,謂之肆。  又相安曰安堵。 《史記·高帝記》上入關,約法三章,吏民皆安堵如故。  又畜積之象。 《莊子·盗跖篇》欲富就利,故滿若堵。  又方語,若箇,這箇,兀的,曰阿堵。 《晉書·王衍傳》衍口未嘗言錢字,婦令婢以錢繞牀下,不得行,衍晨起呼婢曰:舉却阿堵中物。  又姓。 《左傳》鄭有堵叔。  又《廣韻》章也切《集韻》止野切,𠀤音者。縣名。 《史記·張釋之傳》釋之,堵縣人。亦姓。 《左傳》鄭堵女父,堵狗。  又山名。 《山海經》苦山東曰堵山,神天愚居之。  又水名。 《水經注》堵水,出堵陽北山南,源逕小堵鄕。 《後漢·光武紀》岑彭爲征南大將軍,討鄧奉于堵鄕。  又《集韻》東徒切。同闍。城門臺也。  又時遮切,音蛇。 《爾雅·釋宮》闍謂之臺。闍,或从土。



谜语

"堵" 为谜底的谜语

  1. 泥做的人 (打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