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点 点 折 横 撇 点 横 竖 折 横 竖
<形>
非亲生的——指亲属 [adopted]。如:寄儿;寄爹;寄娘;寄女;寄名(旧时迷信将儿童拜在他人名下做义子,叫寄名)
<名>
(1) 人物名 [name] 寄伪儿啼。(区寄假装像小孩子的啼哭。儿,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像小孩子似的。)——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 翻译官。古代称翻译东方民族语言的官吏 [translator]。如:寄象(古代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寄鞮(古代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
ㄐㄧˋ
暂时的托身。 《文选·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佗方?」 《聊斋志异·卷三·连琐》:「何居里,久寄此间?」 托付、依附。 如:「寄托」。 《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传达言语、书信、心意等。今多指透过邮递传送。 如:「寄信」、「寄邮包」、「寄语白云」。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元·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曲:「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ㄐㄧˋ
暂时依附的。 如:「寄居」、「寄宿」、「寄食」。 临时委托的。 如:「寄存」、「寄卖」。
ㄐㄧˋ
非亲生关系的。 如:「寄父」、「寄母」、「寄子」、「寄女」。
《唐韻》《集韻》《韻會》居義切《正韻》吉器切,𠀤音記。 《說文》托也。 《增韻》寓也。 《周語》國無寄寓。 《註》不爲廬舍以寄羈旅之客也。 又《齊語》管子曰:作內政而寄軍令焉。 又《廣韻》附也。 《增韻》傳也。 《禮·王制》東方曰寄。 《註》東方通言之官,謂傳寄東方之言也。 又郊遂寄棘,屛退不率敎者於遠方曰寄。 又《史記·酷吏傳》請寄無所聽。 《註》請寄,猶囑托也。 又寄生,草名。 又寄居,小蟹名。
切部: 居義切
『清代:段玉裁』
字从奇。奇、異也。一曰不耦也。言部曰。託、寄也。方言曰。餬託庇寓媵寄也。
居義切。古音在十七部。
"寄" 为谜底的谜语
只因改革得安宁 (打一字)
【解释】 “因”改革后成“大口”,“大口”得以安置于“宁”字中间,便形成“寄”字。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