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ū     
注音:ㄑㄩ
部首:
总笔画:8

统一码:U+5C48

字形分析:半包围结构

四角:77272

五笔86:NBMK

仓颉:SUU

规范编号:49

五行属性:木

HTML代码:&#23624

CSS代码:\5C48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bend, flex; bent, crooked; crouch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折 横 撇 折 竖 竖 折 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ㄑㄩˉ

使弯曲,与“伸”相对:~曲(qū)。~折。~膝。~伸(弯曲和伸直,引申为失意和得意)。首~一指。卑躬~膝。 低头,降服:~服。~从。威武不~。 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委~。~辱。~才。~就(受委屈而担任某种职务,常用于请人任职的客套话)。~驾。~己待人。 理亏:~心(亏心,昧心)。理~词穷。 姓。


bend, flex; bent, crooked; crouch
beugte, gebogen (V)​,Qu (Eig, Fam)
injustice,plier,fléchir,se soumettre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2) 同本义 [bend] 屈,拗曲。——《广韵》 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正字通》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系辞》 猬缩蠖屈。——马中锡《中山狼传》 不可屈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安能屈豪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屈膝叩首。——清· 方苞《狱中杂记》 不当屈。——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如:屈指询算(迷信指用手指占算);屈律(弯曲的样子);屈卮(有弯曲把手的酒杯);屈申(屈伸。屈曲和伸展);诎屈(曲折;弯曲);屈伸(屈曲);屈屈(弯弯曲曲);屈蠖(曲身的尺蠖) (4) 委屈;冤屈 [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 不可屈致。——《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书一屈字。——明· 高启《凫藻集·书博鸡者事》 求一屈己。——清· 刘开《问说》 被诬负屈。——清· 张廷玉《明史》 (5) 又如:屈官司(冤枉官司);屈致(随便招请,使人受到委屈);屈事(冤枉事);屈驰(委屈);屈气(怨气);屈漾(屈央,屈恙。冤枉);屈厄(委屈困顿) (6) 屈服 [subdue;yield] 屈人之兵。——《孙子·谋政》 屈人之兵而非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屈挠(屈服顺从);屈伏(屈服) (8) 治理,收治 [administer] 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诗·鲁颂·泮水》 (9) 强迫 [force] 力不胜,皆屈为僮。——柳宗元《童区寄传》 (10) 压抑 [constrain]。如:屈抑(压抑);屈束(压抑约束) (11) 缠绕 [twine]。如:屈蟠(盘曲);屈郁(盘结、旋绕) (12) 理亏 [be in the wrong] 理屈词穷。——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词性变化


   

<名>

(1) 古邑名 [Qu town]。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吉县北,盛产良马 (2) 姓。春秋楚王族三姓之一。如:屈突通(唐昌黎人。后居长安。唐时官至兵部尚书。后平定王世充有功,拜右仆射,封蒋国公);屈突(复姓);屈宋(屈原与宋玉。二人都以辞赋见称)


   

<形>

(1) 假借为“崛”。高起,突出 [towering] 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汉书·叙传上》 (2) 假借为“倔”。直傲不屈 [stubborn;unbending]




國語辭典

ㄑㄩ

 

委曲的心意。 如:「受屈」、「叫屈」。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代子求官,為夫訴屈。」 姓。如戰國時楚國有屈原。


ㄑㄩ

 

彎曲。 如:「屈膝」、「屈指一算」。 降服、折服。 如:「屈服」。 《孟子·滕文公下》:「威武不能屈。」 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 降低身分。 如:「屈意奉承」、「屈駕光臨」。 《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


ㄑㄩ

 

彎曲不直。 《孟子·告子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 短虧、虧損。 如:「理屈」、「情屈」。 漢·王充《論衡·自紀》:「然則辯言必有所屈,通文猶有所黜。」


ㄑㄩ

 

勉強、強迫。 《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冤枉。 如:「屈死」、「屈打成招」。


《康熙字典》

【寅集】
【寅集上】
部首:
总笔画:8
部首笔画:3
部外笔画:5

《廣韻》區勿切《集韻》《韻會》《正韻》曲勿切,𠀤音詘。 《說文》無㞑也。从㞑出聲。  又曲也,請也。  又《增韻》鬱也,軋也。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易·繫辭》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孟子》威武不能屈。  又作絀。 《荀子·非相篇》緩急羸絀。 《註》猶屈伸也。  又通作詘。 《史記·晏嬰傳》詘於不知已,而信於知己。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渠勿切,音掘。竭也,盡也。 《前漢·食貨志》賈誼曰: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與詘絀𠀤通。  又與倔通。倔彊,梗戾貌。 《史記·陸賈傳》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於此。 《師古曰》不柔服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九勿切,音𠜾。地名。晉公子夷吾所居,出良馬。在今河東縣。 《左傳·僖二年》屈產之乗。  又姓。楚公族屈原,楚大夫屈宜申。  又屈侯,複姓。  又大屈,弓名。 《左傳·昭七年》楚靈王享公於新臺,好以大屈,旣而悔,公反之。  又《廣韻》九月切《集韻》《類篇》丘月切,𠀤音闕。 《歐陽修·程文𥳑墓銘》不學而剛,有摧必折。毅毅程公,其剛不屈。  又與絀通。 《禮·玉藻》君命屈狄。 《註》狄,翟也。后夫人之服,刻雉爲五采,子男之妻,受王后之命者,刻繒不畫,故曰屈狄。 《周禮》作闕翟。  又叶居詣切,音計。 《曹植·王陵贊》從漢有功,少文任氣。高后封呂,直而不屈。


《说文解字》

【卷八】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九勿切

無尾也。从尾出聲。

『清代:段玉裁』


無尾也。
韓非子曰。鳥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高注淮南云。屈讀如秋雞無尾屈之屈。郭注方言隆屈云。屈尾。淮南屈奇之服。許注云。屈、短也。奇、長也。凡短尾曰屈。玉篇巨律切。玄應書、廣韵衢勿切。今俗語尙如是。引伸爲凡短之偁。山短高曰崛。其類也。今人屈伸字古作詘申。不用屈字。此古今字之異也。鈍筆曰掘筆。短頭船曰撅頭。皆字之假借也。
从尾。出聲。
九勿切。十五部。按九勿當作衢勿乃合。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