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撇 竖 横 竖 横 竖 折 竖
ㄩㄝˋ
高大的山。 《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偶吹草堂,濫巾北岳。」 同「嶽 」。 對妻子父母長輩的稱呼。 如:「岳父」、「岳母」。 《聊齋志異·卷二·水莽草》:「既婿矣,而不拜岳,妾復何心?」 姓。如宋代有岳飛。
《集韻》嶽古作岳。 《說文》嶽,古篆作𠚁。 《六書正譌》从丘,山,象形。嶽,岳經傳通用。○按《字彙》引古文分爲二,今依《正字通》𠀤入後嶽字註。 又姓。宋岳飛,明岳正。 《唐韻》五角切《集韻》《韻會》《正韻》逆角切,𠀤音鸑。 《說文》東岱,南霍,西華,北恒,中泰室,王者巡狩所至。从山獄聲。 《白虎通》嶽之爲言桷也。桷,考功德,定黜陟也。 《揚子·法言》川有瀆,山有嶽。 《詩·大雅》崧高維嶽。 《詩詁》山高而尊者嶽。唐虞四嶽,至周始有五嶽。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恒,江南衡。 《郭註》衡山,南嶽。 又霍山爲南嶽,卽天柱山,潯水所出。霍衡俱爲南嶽也。 《正字通》按地理志,衡山在長沙湘南縣,故曰江南衡。若天柱在廬江潯縣,則江北矣。亦曰南嶽者,漢武帝以衡山遼曠,移其祠於天柱,亦名天柱爲霍山。衡霍其實一山,衡山名霍。猶泰山一名岱也。 又嶽嶽,長角貌。 《前漢·朱雲傳》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 又姓。 《正字通》嶽敏。見廣西志。 又通作岳《書·堯典》帝曰:咨,四岳。 《傳》四岳,官名。一人而總四岳諸侯之事也。 又州名。本巴州,隋曰岳州,以天岳山名,山在洞庭湖。 又叶虞欲切,音玉。 《曹植·責躬詩》願蒙矢石,建旗東嶽。庶立毫釐,微功自贖。 《集韻》或作𡵤。 《詩·崧高維嶽註》又作𡽺。𡵤字原作𦫽下山。
"岳" 为谜底的谜语
上身是小山,下身是大山;二字相结合,全身都是山 (打一字)
【解释】 “岳”字上身是“小山丘”,下身是“大山脚”。 “岳”表示高山大岭。
一斤出头 (打一汉字)
【解释】 出头扣山,添加一斤二字合成岳
山上有小丘 (打一字)
山连丘,丘连山,石山土丘紧相连 (打一字)
【解释】 又有“山”又有“丘”。
丘山认父 (打一字)
【解释】 在中国,岳姓也不是大姓,但是岳姓族人出了一个千秋万世共敬共仰的民族英雄岳飞,使岳姓在中国 历史上大放光芒。
山上有山猜出不算 (打一汉字)
【解释】 因为丘是古语里算是山。
孔子登山 (打一汉字)
【解释】 孔子名丘,“丘”字下加一“山”字是为“岳”字。
山上有一兵,断了两条腿 (打一字)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