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横 竖 折 横 横 折 撇 点
<连>
(1) 用作虚词 [or] (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3)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 [if]。如:或若(假使,倘或)
<副>
(1) 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perphaps]。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 (2) 间或,有时 [occasionally;sometimes] 或长烟一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至相殴。——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或时(有时)
<动>
(1) 通“惑”。迷惑 [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称》 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 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惟恐或后。——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
<<语>>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清· 黄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语>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清· 黄宗羲《原君》
ㄏㄨㄛˋ
也许。 如:「或许」。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ㄏㄨㄛˋ
表示选择或列举。 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 《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 《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ㄏㄨㄛˋ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 《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 《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ㄏㄨㄛˋ
表示選擇或列舉。 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樂」、「去或不去?」 《新唐書·卷九七·魏徵傳》:「今之刑賞,或由喜怒,或出好惡。」 《三國演義·第三七回》:「或駕小舟游於江湖之中;或訪僧道於山嶺之上;或尋朋友於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
《集韻》越逼切,音閾。 《說文》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 又《廣韻》胡國切《集韻》《韻會》《正韻》穫北切,𠀤音惑。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 《易·乾卦》或躍在淵。 《朱子·本義》疑而未定之辭。 又與惑通。怪也。 《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按六書有假借,或本是邦或字,借爲疑或字,後人加土爲域,加心爲惑。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
切部: 于逼切
『宋代:徐鉉徐鍇』
"或" 为谜底的谜语
建国方略 (打一汉字)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