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ú     
注音:ㄩˊ
部首:
总笔画:13

统一码:U+63C4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58021

五笔86:RWGJ

仓颉:QOMN

规范编号:53

五行属性:金

HTML代码:&#25540

CSS代码:\63C4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lift, raise; praise; hang; flap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横 竖 横 撇 点 横 竖 折 横 横 竖 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ㄩˊ

〔~扬〕a.宣传,发扬,如“~~大义”;b.赞扬,称赞,如“极口~~”。 拉,引:“~长袂,蹑利屣”。


lift, raise; praise; hang; flap
ziehen (V)​,aufheben, hochheben
tirer,élever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手,俞声。本义:引;挥动) (2) 同本义 [draw forth;brandish] 揄,引也。——《说文》 神之揄临坛宇。——《汉书·郊祀志》 被发揄袂。——《庄子·渔夫》 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韩非子》 孙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孙膑兵法》 (3) 又如:揄兵(引兵);揄袂(挥动衣袖) (4) 出,拿出 [offer] 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淮南子·主术》 (5) 逗引 [tease]。如:揄弄(逗引戏弄);揄揶(揶揄) (6) 另见 yóu



國語辭典

ㄩˊ

 

拖曳、牵引。 《说文解字·手部》:「揄,引也。」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于是郑女曼姬,被阿锡,揄纻缟。」 唐·张守节·正义:「揄,曳也。」 《聊斋志异·卷一·娇娜》:「女乃敛羞容,揄长袖,就榻诊视。」 挥动。 《韩非子·内储说下》:「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 《淮南子·泛论》:「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 引出、提出。 《淮南子·主术》:「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 《汉书·卷二二·礼乐志》:「神之揄,临坛宇。」 唐·颜师古·注:「言神引来降临之也。」 参见「[[揶揄]]」条。


ㄧㄡˊ

yóu 

清理米臼,取出米臼中的米。 《诗经·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汉·郑玄·笺:「揄,抒臼也。」


ㄧㄠˊ

yáo 

参见「揄狄 」条。


《康熙字典》

【卯集】
【卯集中】
部首:
总笔画:13
部首笔画:4
部外笔画:9

《唐韻》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𠀤音兪。 《說文》引也。 《史記·貨殖傳》揄長袂,躡利屣。 《前漢·禮樂志》神之揄臨壇宇。  又揄揚,譽言也。 《班固·西都賦序》雍容揄揚,著於後嗣。 《註》揄引,揚舉也。  又邪揄也。 《後漢·王霸傳》市人皆大笑,舉手邪揄之。或作𢶖。 《說文》作𣤔。  又《正韻》雲俱切,音于。義同。  又與褕同。 《集韻》《韻會》《正韻》𠀤餘招切,音搖。 《禮·玉藻》夫人揄狄。 《疏》揄,讀如搖。狄,讀如翟。謂畫搖翟之雉於衣也。 《陸氏音義》爾雅云:江淮而南,靑質五色皆備成章曰鷂。音搖,謂畫此雉也。  又與舀抭同。 《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𠀤音由。抒臼也。 《詩·大雅》或舂或揄。  又《唐韻》度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徒侯切,𠀤音頭。亦引也。 《班固·西都賦》揄文竿,出比目。  又徒口切,音鋀。義同。  又《集韻》他侯切,音偸。垂也。 《莊子·漁父篇》被髮揄袂。  又丑鳩切,音抽。垂手行也。  又舂朱切,音輸。閃揄,傾貌。


《说文解字》

【卷十二】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羊朱切

引也。从手俞聲。

『清代:段玉裁』


引也。
漢郊祀歌曰。神之揄。臨壇宇。師古云。揄、引也。史記。揄長袂。廣韵。揄揚、詭言也。皆其引申之義。大雅。或春或揄。叚揄爲舀也。
从手。兪聲。
羊朱切。古音在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