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ǎi     ēi     éi     ěi     èi     
注音:ㄞˇ,ㄟ,ㄟˊ,ㄟˇ,ㄟˋ
部首:
总笔画:11

统一码:U+6B38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27882

五笔86:CTDW

仓颉:IKNO

规范编号:53

五行属性:火

HTML代码:&#27448

CSS代码:\6B38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sigh; an exclamatory sound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折 点 撇 横 横 撇 点 撇 折 撇 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ǎi   ㄞˇ

〔~乃〕象声词,指摇橹声,如“烟销日出不见人,~~一声山水绿”。


其它字义


 

ēi  

叹词,表示招呼:~,你快来!

 

éi   ㄟˊ

叹词,表示诧异:~,他怎么又走了?

 

ěi   ㄟˇ

叹词,表示不以为然:~,你这话可不对呀!

 

èi   ㄟˋ

叹词,表示应声或同意:~,我就来!

sigh; an exclamatory sound
ohé !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ǎi

<另见 āi;éi;ěi;èi>

词性变化


  ēi  

<<叹>>

<叹> (1) 表示招呼 [hello]。如:欸,你过来 (2) 另见 āi;ǎi;éi;ěi;èi


  éi  

<<叹>>

<叹> (1) 表示诧异或忽然想起。如:欸,他怎么病了!欸,我三点钟还有一场电影呢! (2) 另见 ǎi; āi;ēi;ěi;èi


  ěi  

<<叹>>

<叹> (1) 表示不以为然 [No]。如:欸,这话可不对呀! (2) 另见 āi;ǎi;ēi;éi;èi


  èi  

<<叹>>

<叹> (1) 表示答应或同意 [Yes]。如:欸,我就来! (2) 另见 āi;ǎi;ēi;éi;ěi




國語辭典

ㄞˇ

ǎi 

大声斥责。 说文解字:「欸,訾也。」 《玉篇·欠部》:「欸,呰也。」 感叹。 《楚辞·屈原·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ㄞˇ

ǎi 

参见「欸乃 」条。


ㄟˋ

èi 

表承诺的语气。 如:「欸!我可以照办。」


​āi 

(一)​之又音。


《康熙字典》

【辰集】
【辰集下】
部首:
总笔画:11
部首笔画:4
部外笔画:7

《唐韻》烏開切《集韻》《韻會》《正韻》於開切,𠀤音哀。 《說文》訾也。一曰然也。 《揚子·方言》欸,𧫦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或曰欸,或曰𧫦。  又歎聲。 《陳芳·芸窻私志》今人暴見事之不然者,必出聲曰欸,烏開切,乃歎聲也。 《楚辭·九章》欸秋冬之緒風。 《王逸曰》欸,歎也。  又《集韻》於其切,音醫。相然應也。或作唉。  又《廣韻》於改切《集韻》《韻會》倚亥切,𠀤哀上聲。義同。  又欸乃,湖中節歌聲。唐元結有《欸乃曲》,从依亥切。或音襖者,非。 《韻會》按《說文》欸字原無襖音。  又按《項氏家訓》曰:《劉蛻文集》中有《湖中靄廼曲》,《劉言史·瀟湘詩》有閑歌曖廼深峽裏,元次山有《湖南欸乃歌》,三者皆一事,但用字異耳。欸本音哀,亦作上聲讀,後人因《柳子厚集》中有註字云一本作襖靄。遂欲音欸爲襖,音乃爲靄,不知彼註自謂別本作襖靄,非謂欸乃當音襖靄也。  又《廣韻》《集韻》𠀤許介切,音譮。怒聲。 《揚子·淵騫篇》始皇方獵六國而翦牙欸。 《註》言王翦助秦之惡。牙欸,言切齒而怒也。  又《集韻》乙界切,音餲。義同。


《说文解字》

【卷八】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凶戒切

訾也。从欠矣聲。

『清代:段玉裁』


訾也。
按訾者、呰之字誤。訾者、思稱意也。呰者、訶也。分見言部、口部。玉篇。欸者、呰也。可正訾字之譌。廣韵十六怪曰。怒聲。十六咍曰。歎也。玉篇曰。恚聲。正與訶義合。口部有唉字。譍也。與欸義別。項羽本紀。亞父受玉斗。拔劒撞而破之。曰唉。孺子不足與謀。此正怒聲字。當作欸。方言。欸、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曰欸。或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