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竖 横 竖 横
停住不动:~步。截~。 拦阻,使停住:~痛。禁~。 仅,只:~有此数。不~一回。 古同“趾”,脚;脚趾头。
<动>
(1) 停住,中断进程 [halt;stop]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渐拍断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4) 阻止,不让进行 [prevent]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 狄夷散人《玉娇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7) 驻守 [be stationed]。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8) 居住 [dwell]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stay]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11)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副>
(1) 仅;只 [only]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语气助词>>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ㄓˇ
停住、不动。 如:「适可而止」。 《易经·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达到、安住。 《礼记·大学》:「止于至善。」 不准、阻挡。 《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 《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静郭君不能止。」 居住。 《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ㄓˇ
脚。 《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同「趾 」。 仪容行动、威仪。 《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打击柷的槌子。 《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 晋·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
ㄓˇ
静的、不动的。 《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ㄓˇ
仅、只。 如:「不止一回」。 唐·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
ㄓˇ
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 《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唐韻》《集韻》《韻會》𠀤諸市切,音芷。 《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 《徐曰》初生根幹也。 又《廣韻》停也,足也。 《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又靜也。 《禮·玉藻》口容止。 《註》不妄動也。 《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 又已也,息也。 《論語》止吾止也。 《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 又居也。 《詩·大雅》乃慰乃止。 又《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又心之所安爲止。 《書·益稷》安汝止。 《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大學》云: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好惡所止,謂此類也。 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謂。 又留也。 《論語》止子路宿。 《孟子》可以止而止。 又行師營曰止,暫待曰次。 又凡戰而被獲曰止。 《左傳·隱十一年》公與鄭人戰於狐壤,止焉。 《杜註》內諱獲,故言止。 又《僖十五年》輅秦伯將止之。 又容止。 《詩·鄘風》人而無止。 《箋》止,容止。無止則無禮節也。 《孝經·聖治章》容止可觀。 又舉止。 《齊書·張欣泰傳》欣泰著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將家兒何敢作此舉止。 又俗謂德行曰行止。 《外史檮杌》鄭奕敎子《文選》。其兄曰:莫學沈、謝嘲風弄月,汙人行止。 又樂器。 《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 《註》止者,其椎名也。 《書·益稷》合止柷敔。 《鄭註》柷,狀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 又鳥集亦曰止。 《詩·小雅》載飛載止。 又三止,三禮也。 《班固·幽通賦》嬴取威於百儀兮,姜本支乎三止。 《註》謂齊之先伯夷典三禮也。 又語辭。 《詩·周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又首止,衞地名。在陳留襄邑。 《春秋·僖五年》齊侯會王世子于首止。 又與趾同。 《儀禮·士昏禮》皆有枕北止。 《鄭註》止,足也。古文止作趾。 《山海經》韓流麟身,渠股豚止。 《郭註》止,足也。 《前漢·郊祀歌》獲白麟,爰五止。 《師古註》止,足也。時白麟足有五蹄。
切部: 諸市切
『清代:段玉裁』
與?同部同義。
止象艸木生有阯。屮象艸木初生形。
"止" 为谜底的谜语
负负得正 (打一字)
【解释】 谜面第一个“负”指“背负”,第二个“负”指数学符号“一”;“止”字背负着“一”,便得“正”。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