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guī     
注音:ㄍㄨㄟ
部首:
总笔画:18

繁体字:

统一码:U+6B78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27127

五笔86:WNNH
五笔98:TNHH

仓颉:HMSMB

HTML代码:&#27512

CSS代码:\6B78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return; return to, revert to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撇 竖 折 横 折 横 竖 横 竖 横 折 横 横 点 折 竖 折 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guī   ㄍㄨㄟˉ

返回,回到本處:~國。~程。~僑。~寧(回孃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親)。~真反璞。 還給:~還。物~原主。 趨向,去往:~附。衆望所~。 合併,或集中於一類,或集中於一地:~並。~功。~咎。 由,屬於:這事~我辦。~屬。 結局:~宿(sù)。 珠算中一位除數的除法:九~。 古代稱女子出嫁:“之子於~,宣其室家”。 自首。


return; return to, revert to
für etw. verantwortlich sein, gehören (V)​,zurückgehen, zurückreichen, zurückgeben (V)​,zurückkehren (V)​,zurücklaufen (V)​,Gui (Eig, Fam)
retourner,rentrer,rendre,appartenir,ver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kuì

<動>

〈動〉 (1) 通“饋”。贈送 [present]。 如:歸示(贈送嘉示);歸賑(贈送祭社稷或祭宗廟所用的生肉) (2) 慚愧 [feel ashamed]。 如:歸色(愧色) (3) 另見 guī



國語辭典

ㄍㄨㄟ

guī 

女子出嫁稱為「歸」。 《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宋·辛棄疾〈鵲橋仙·松岡避暑〉詞:「東家娶婦,西家歸女。」 返回。 如:「歸國」、「歸家」。 還給。 如:「完璧歸趙」、「物歸原主」。 依附、趨向。 如:「眾望所歸」、「殊途同歸」。 《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 屬於、由。 如:「這事不歸我管。」 聚、合併。 如:「歸併」、「總歸一句話」、「把這類書歸在一起。」 置於兩個相同詞的中間,表示語義的歸類。 如:「橋歸橋,路歸路,不可把兩件事混為一談。」


ㄍㄨㄟ

guī 

姓。如明代有歸有光。


ㄎㄨㄟˋ

kuì 

贈送。 《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通「饋」。


ㄎㄨㄟˋ

kuì 

羞慚。 《戰國策·秦策一》:「面目犁黑,狀有歸色。」 通「愧」。


《康熙字典》

【辰集】
【辰集下】
部首:
总笔画:18
部首笔画:4
部外笔画:14

《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𠀤音騩。還也,入也。 《詩·小雅》薄音旋歸。  又還所取之物亦曰歸。 《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  又《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 《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又《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 《杜註》歸者,不反之辭。 《桓七年》突歸于鄭。 《穀梁傳》歸,易辭也。  又依歸也。 《詩·曹風》于我歸處。 《毛傳》歸,依歸也。  又歸附也。 《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 《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又《說文》女嫁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又《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 《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 《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又投也,委也。 《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  又《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 《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又與也,許也。 《論語》天下歸仁焉。  又合也。 《禮·緇衣》私惠不歸德。 《註》謂不合於德義。  又終也。 《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又歸妹,卦名。  又三歸,臺名。 《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  又指趨曰歸。 《易·繫辭》殊途而同歸。 《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又道家有八歸。 《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 《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又《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又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 《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  又《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  又饋也。 《論語》歸孔子豚。 《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又山名。 《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又州名。 《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 《廣輿記》今屬荆州府。  又姓。  又歸邪,星氣名。 《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又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又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又《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 《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 籀省作㱕。漢𥓓作歸。


《说文解字》

【卷二】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舉韋切

女嫁也。从止,从婦省,

『清代:段玉裁』


女嫁也。
公羊傳、毛傳皆云。婦人謂嫁歸。此非婦人假歸名。乃凡還家者假婦嫁之名也。
从止、婦省。
當云从婦止、婦省。寫者奪之。婦止者、婦止於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