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iáo     yáo     xiào     
注音:ㄒㄧㄠˊ,ㄒㄧㄠˋ
部首:
总笔画:12

统一码:U+6BBD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47247

五笔86:QDEC
五笔98:RDEC

仓颉:KBHNE

规范编号:55

五行属性:火

HTML代码:&#27581

CSS代码:\6BBD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mixed up, confused; cooked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撇 点 横 撇 竖 折 横 横 撇 折 折 点



國語辭典

ㄧㄠˊ

yáo 

摻雜、摻合。 《說文解字·殳部》:「殽,相雜錯也。」 《國語·周語下》:「如是,而加之以無私,重之以不殽,能避怨矣。」 三國吳·韋昭·注:「殽,雜也。眾人過郊,單子獨否,所以不雜也。」 《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鑄作錢布皆用銅,殽以連錫,文質周郭放漢五銖錢云。」


ㄧㄠˊ

yáo 

菜餚。 如:「果殽」、「殘殽」、「嘉殽」。 通「肴」。 山名。位於大陸地區河南省洛寧縣與陝縣之間。 通「崤」。


《康熙字典》

【辰集】
【辰集下】
部首:
总笔画:12
部首笔画:4
部外笔画:8

《唐韻》胡茅切《集韻》《韻會》《正韻》何交切,𠀤音爻。 《說文》相雜錯也。 《前漢·食貨志》鑄作錢布皆用銅,殽以連錫。 《註》連,錫之別名。謂以連與錫,雜銅而爲錢也。  又亂也。與淆同。 《前漢·董仲舒傳》賢不肖混殽。 《陳遵傳》作溷殽,義同。  又豆食也。與肴同。 《詩·小雅》殽核維旅。 《毛傳》殽,豆實也。 《鄭箋》豆實,葅醢也。凡非穀而食之曰殽。 《周禮·天官》醢人掌四豆之實,韭葅醯醢之等,皆實之於豆。  又俎實也。 《詩·大雅》爾殽旣將。 《鄭箋》殽,謂牲體也。正義曰:歸俎者,以牲體實之於俎,故謂之俎實。  又肉帶骨曰殽。 《禮·曲禮》左殽右胾。 《註》殽,骨體也。殽在俎,胾在豆。 《疏》熟肉有骨俎。  又地名。亦山名。與崤同。 《春秋·僖三十三年》晉敗秦師于殽。 《杜預註》殽,在弘農澠池縣西。本又作崤。 《地理通釋》《呂氏春秋》九塞,殽其一也。《春秋正義》云:俗呼爲土殽、石殽,其阨道在兩殽之閒。 《史記·封禪書》自殽以東,名山五。 《註》殽,戸交反,亦音豪。  又《集韻》胡刀切,音豪。義見上。  又《集韻》後敎切《正韻》胡孝切,𠀤與效同。象也。 《禮·禮運》禮必本於天,殽於地。 《疏》殽,效也。天遠故言本,地近故言效。 《揚子·太𤣥經》密於腥臊,三日不覺殽。 《註》殽,效也。言相克害,終日不效矣。


《说文解字》

【卷三】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胡茅切

相雜錯也。从殳肴聲。

『清代:段玉裁』


相襍錯也。
食貨志。鑄錢之情。非殽襍爲巧則不可得贏。按殽謂襍以鉛鐵也。董仲舒傳。賢不肖混殽。經典借爲肴字。禮記借爲效字。
从殳。
取攪之之意。
肴聲。
胡茅切。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