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点 点 横 横 横 竖
<动>
(1) 出汗;使出汗 [perspire] 汗牛塞屋。——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又如:汗下(汗流下来);汗浸浸(微微出汗的样子);汗溶溶(汗津津);汗脱(出汗失水而虚脱) (3) 另见 hán
<名>
(1)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2)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sweat;perspiration] 汗,身液也。——《说文》 汗者,精气也。——《素问·评热病论》 五藏化液心为汗。——《宣明五气篇》 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汉书·刘向传》 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释名·释衣服》 汗出浃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又如:汗巾(擦汗用的手巾);汗血(汗与血;流汗流血;汗出如血);汗汪汪(形容汗水多的样子);汗星(细小的汗珠);汗迹(汗水的痕迹) (4) 指青竹被火烤后像出汗一样冒出的水分。亦指以火烤干青竹之水分 [sweat]。如:汗筒(古人用竹筒书写,竹筒在使用前,先在火上烤出汁,用以防蛀,称为汗筒,也称汗青);汗竹(借指史籍、书册);汗青头白(书成人老) (5) 旧时维吾尔族一些上层男子名字后面所加的称号 [维 han]。亦作维吾尔族表示女性的称号,用在名字末尾
ㄏㄢˋ
由动物皮肤的毛细孔所排泄出的液体。 如:「冷汗」、「盗汗」、「汗流浃背」、「挥汗如雨」。 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姓。如战国时楚国有汗明。
ㄏㄢˋ
流汗、使出汗。 《汉书·卷六四下·王襃传》:「匈喘肤汗,人极马倦。」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面何以汗?」
ㄏㄢˊ
参见「[[可汗]]」条。
《廣韻》《集韻》《韻會》侯旰切《正韻》侯幹切,𠀤音翰。 《說文》人液也。 《關尹子·八籌篇》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 《本草》李時珍曰:汗出於心,在內爲血,在外爲汗。故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 《易·渙卦》渙汗其大號。 《史記·蘇秦傳》揮汗成雨。 《前漢·劉向傳》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而反之,是反汗也。 《文心雕龍》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又泮汗,水無涯貌。 《左思·吳都賦》潰渱泮汗。 又澔汗,符采映耀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采色澔汗。 又瀾汗,長貌。 《木華·海賦》洪濤瀾汗。 又汗汗,水廣大無際貌。 《郭璞·江賦》汗汗沺沺。 又質汗,藥名。 又《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𠀤音寒。可汗,酋長之稱。讀若克韓。 又番汗,漢縣名。音盤寒,屬遼東郡。 又《唐韻》古寒切《集韻》居寒切,𠀤音干。餘汗,縣名。 《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 《應劭註》汗音干。 又《韻補》叶彤甸切,音莧。 《蘇轍·夏夜詩》老人氣如縷,枕簟亦流汗。褰帷竟不寐,夜氣淨如練。
切部: 矦旰切
『清代:段玉裁』
身各本作人。今依太平御覽訂。易。渙汗其大號。劉向說曰。汗出而不反者也。
矦旰切。十四部。漢餘汗縣字如此。讀如干。
"汗" 为谜底的谜语
沧海变桑田 (打一字)
【解释】 “沧海变桑田”即“水”“干”了。
池塘亮底 (打一字)
【解释】 “水”“干”了。
一边有水一边干 (打一汉字)
【解释】 一边有水为三点水,另一半为干就是汗。
旱一半涝一半 (打一汉字)
【解释】 “旱”的一半是干,“涝”的一半的氵,合起来就是汗。
不知其中有源头 (打一字)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