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点 点 横 折 撇 竖 折 点
<动>
(1) 激荡,起水波 [wave;ripple] 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 (2) 又如:波腾(波浪涌起的样子。多比喻众议激烈);波靡(随波起伏,顺风而倒);波荡 (3) 波及,推而及之。扩散 [spread]。又如:波及无辜(牵连到无罪的人);波累(连累;牵累);波害(扩散其害);波扰(波动烦扰) (4) 奔;逃跑 [run] 各自波逃,信脚而走。——敦煌本《张义潮变文》 (5) 又如:波波(劳苦奔波的样子);波波碌碌(奔走忙碌的样子);波逃(逃跑)
ㄅㄛ
水因涌流或风力振荡所产生的起伏现象。 如:「水波」、「海波」。 比喻目光。 如:「眼波」、「秋波」。 《文选·宋玉·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物理学上指由弹性体振动所产生像波浪一样起落的现象。 如:「音波」、「电波」。 永字八法之一。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 也称为「捺」、「磔」。 量词。计算接续情势的单位。 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姓。如汉代有波俊。
ㄅㄛ
跑。 如:「奔波」。 明·李翊《俗呼小录·卷一》:「跑谓之波。」 逃。 《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齐˙王琰《冥祥记》:「苏峻之乱,都邑人士皆东西波迁。」 《乐府诗集·卷二五·企喻歌辞·横吹曲辞五·四曲之一》:「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ㄅㄛ
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语助词,置于句中或句末。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学士!我愿为之,并不推辞,自有言语。」 同「吧 」。
ㄆㄛ
(一)之又音。
《唐韻》博禾切《集韻》《韻會》《正韻》逋禾切,𠀤音皤。 《說文》水涌流也。 《爾雅·釋水》大波爲瀾,小波爲淪,直波爲徑。 又水名。 《水經注》波水,出霍陽西川大嶺東谷。 又澤名。 《書·禹貢》滎波旣豬。 《周禮·夏官·職方氏》豫州,其川滎雒,其浸波溠。 《註》波讀爲播。 又洛之別名。 《爾雅·釋水》水自洛出爲波。 又潤也。 《左傳·僖二十三年》晉公子曰: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 又搖動也。 《莊子·外物篇》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其孰能不波。 又目光曰波。 《曹植·洛神賦》托微波以通辭。 又金波,月光也。 《前漢·郊祀歌》月𥠇𥠇以金波。 又沸波,鳥名。 《禽經》王睢,魚鷹也。詩謂之睢鳩,淮南子謂之沸波。 又偃波,書名。 《歐陽詢·書法》偃波書,卽版書,狀如連文,謂之偃波。 又流波,山名。在東海中。見《山海經》。 又長年之稱。 《范成大·吳船錄》蜀中稱尊者爲波,祖及外祖皆曰波。 又《李翊·俗呼小錄》跑謂之波,立謂之站。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河內有波縣。 又郡名。 《廣輿記》寧波府,屬浙江。本越甬東地,隋曰越州,唐曰明州,明曰寧波府。 又《集韻》班麋切《正韻》逋眉切,𠀤音羆。與陂同。阪也。一曰澤障也。 《前漢·江都易王傳》後游雷波天大風。 《註》波讀爲陂。 又《集韻》《韻會》𠀤彼義切,音賁。循行水也。 《前漢·西域傳》傍南山,北波河。
切部: 博禾切
『清代:段玉裁』
左傳。其波及晉國者。莊子。夫孰能不波。皆引伸之義也。又假借爲陂字。見漢書。
博禾切。十七部。
"波" 为谜底的谜语
皮衣上有水 (打一字)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