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āng     shāng     
注音:ㄊㄤ,ㄕㄤ
部首:
总笔画:13

繁体字:

统一码:U+6E6F

字形分析:独体结构

四角:36127

五笔86:IJGR

仓颉:EAMH

HTML代码:&#28271

CSS代码:\6E6F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hot water; soup, gravy, broth CJK



笔画顺序

笔顺:点 点 横 竖 折 横 横 横 撇 折 撇 撇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tāng   ㄊㄤˉ

熱水:~雪。赴~蹈火。揚~止沸。 煮東西的汁液:米~。參(shēn)~。 烹調後汁特別多的食物:雞~。菜~。清~。 專指溫泉(現多用於地名):~泉(溫泉)。~山(在中國北京市)。 中藥的劑型:~劑。~藥。 姓。


 

shāng   ㄕㄤˉ

〔~~〕大水急流的樣子,如「河水~~」,「浩浩~~」。


hot water; soup, gravy, broth
Suppe (S, Ess)​,Brühe (S, Ess)​,Tang (Eig, Fam)
bouillon,eau chaude,soupe,potage,échauder,chauffer,(nom de famil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tàng

<動>

〈動〉 (1) 通「燙」。加熱 [warm] 疾之居腠理也,湯之所及也。——《扁鵲倉公列傳》 湯其酒百樽。——《山海經·西山經》 又如:湯羊(宰羊後,用開水煺毛);湯桶(燙酒桶) (2) 觸,碰 [touch] 那個有福的湯着他身兒,也情願一個死。——明· 馮夢龍《醒世恆言》 你湯我一湯,拷了你那腰截骨。——石君寶《秋胡戲妻》 (3) 遇上,碰上 [meet with] 好道湯着餓鬼了。——《西遊記》 (4) 另見 shāng;tāng


shāng

<(2) 另見 tāng >

(2) 另見 tāng


常见词组



國語辭典

ㄊㄤ

tāng 

熱水、沸水。 如:「揚湯止沸」、「赴湯蹈火」。 《論語·季氏》:「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水滸傳·第二回》:「莊客點上燈火,一面提湯來洗了腳。」 食物烹煮後所得的汁液。 如:「雞湯」、「高湯」、「紅燒牛肉的湯拿來拌飯,又香又好吃。」 具有多量汁水的菜餚。 如:「蛋花湯」、「青菜豆腐湯」。 藥材加水煎熬成的汁液。 如:「湯劑」、「湯藥」。 《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大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 古代一種置人於沸水中烹死的刑罰。 《漢書·卷五四·蘇建傳》:「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 溫泉。 如:「溫湯」、「錢湯」。 人名。商朝的開國君主。 也稱為「商湯」、「成湯」。 姓。如明代有湯顯祖。


ㄊㄤ

tāng 

用熱水燙熟或溫熱食物。 《山海經·西山經》:「湯其酒百樽,嬰以百珪百璧。」 接觸、碰觸。 《董西廂·卷五》:「三五日來不湯個水米,教俺難戀世。」 元·石君寶 《秋胡戲妻·第三折》:「你湯我一湯,拷了你那腰截骨。」


ㄕㄤ

shāng 

參見「[[湯湯]]」條。


《康熙字典》

【巳集】
【巳集上】
部首:
总笔画:13
部首笔画:4
部外笔画:9

《唐韻》土郎切《集韻》《韻會》《正韻》他郎切,𠀤音鏜。 《說文》熱水也。 《楚辭·九歌》浴蘭湯兮沐芳。  又水名。 《山海經》上申之山,湯水出焉。  又《水經注》江水,東逕瞿巫灘,左則湯谿水註之,源出朐忍縣北。  又谷名。 《張衡·南都賦》湯谷涌其後。  又州名。 《韻會》廣南化外,唐置湯州,天寶時爲湯泉郡。  又縣名。 《廣輿記》湯隂縣,屬彰德府。  又《書·虞書疏》除殘去虐曰湯。馬融又云:雲行雨施曰湯。  又《風俗通·王霸篇》湯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軌,天下熾盛。  又《廣韻》式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尸羊切,𠀤音商。湯湯,流貌。一曰波動之狀。 《詩·大雅》江漢湯湯。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浪切,音儻。熱水沃也。 《禮·月令》如以熱湯。  又《集韻》余章切,音陽。與暘同。暘谷,日所出也。亦作陽。 《淮南子·天文訓》日出于湯谷。  又《廣韻》他浪切,音盪。與蕩通。 《詩·陳風》子之湯兮。 《傳》湯,蕩也。 《箋》言游蕩無不爲也。  又與盪同。 《前漢·天文志》四星若合,是謂大湯。  又《韻補》叶透空切,音通。 《東方朔·七諫》何靑雲之流瀾兮,微霜降之蒙蒙。徐風至而徘徊兮,疾風過之湯湯。


《说文解字》

【卷十一】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土郎切

熱水也。从水昜聲。

『清代:段玉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