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点 点 横 横 折 折 点 折 折 点 横 竖 横
低下潮湿。《説文•水部》:“溼,幽溼也。”《莊子•讓王》:“上漏下溼,匡坐而弦。”漢蔡邕《述行賦》:“窮變巧于臺榭兮,民露處而寢溼。”清黄肇敏《黄山紀遊》:“院甚潮溼,塵凝佛面。” 沾水;含水多。《廣韻•緝韻》:“溼,水霑也。”唐王昌齢《釆蓮曲二首》之一:“吴姬越豔楚王妃,争弄蓮舟水溼衣。”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下》:“所備火舟薪葦,皆淋溼不堪用。” 中医术语。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湿属阴邪,流行于夏季。《素問•天元紀大論》:“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
ㄕ
水分多、含有水分的。 如:「把溼毛巾擰乾。」 宋·姜夔〈昔遊〉詩:「燎茅烘溼衣,客有見留者。」
ㄕ
沾水、沾潤。 如:「淚溼衣襟」、「全身溼透」。
ㄕ
中醫六淫之一。因溼氣過大,阻滯氣的活動而致病,流行於長夏。 如:「溼毒」、「風溼」。
《唐韻》《集韻》《韻會》𠀤失入切,音䏉。 《說文》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 《爾雅·釋地》下者曰溼。 《易·乾卦》水流溼。 又吏治太急曰束溼。 《前漢·酷吏傳》急如束溼。 《註》言其急之甚也。溼物則易束。 又溼溼,水光開合之貌。 《木華·海賦》瀼瀼溼溼。 又《揚子·方言》溼,憂也。宋衞謂之愼,或曰𥌳。陳楚或曰溼,或曰濟。自關而西,秦晉之閒,凡志而不得,欲而不獲,高而有墜,得而中亡,謂之溼。或謂之惄。 《註》溼者,失意潛沮之名。 俗作濕。 《徐鉉曰》今人不知,以濕爲此字。濕乃水名,非此也。 《毛氏曰》濕,本合韻,託合切,水名。後誤以爲乾溼字。
切部: 失入切
『清代:段玉裁』
句。
凡溼之所从生、多生於上有覆而氣不渫。故从一土水會意。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