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kuài     huì     
注音:ㄎㄨㄞˋ,ㄏㄨㄟˋ
部首:
总笔画:17

繁体字:

统一码:U+6FAE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38166

五笔86:IWGJ

仓颉:EOMA

HTML代码:&#28590

CSS代码:\6FAE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灌溉溝,溝; 河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irrigation ditch, trench; river CJK



笔画顺序

笔顺:点 点 横 撇 点 横 竖 折 竖 点 撇 横 竖 折 横 横



國語辭典

ㄎㄨㄞˋ

kuài 

細小的水流。 《文選·郭璞·江賦》:「綱絡群流,商搉涓澮。」 唐·李善·注:「涓澮,小流也。」 河川名:➊ ​澮水。源出大陸地區山西省翼城縣東北澮山下,西南流至新絳縣注入汾河。➋ ​澮河。源出大陸地區河南省永城縣西北,流經安徽省宿縣,注入淮水。


《康熙字典》

【巳集】
【巳集上】
部首:
总笔画:17
部首笔画:4
部外笔画:13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外切,音儈。水名。 《說文》水出靃山,西南入汾。 《水經注》澮水,出詳高山。  又涓澮,小流也。 《郭璞·江賦》商搉涓澮。  又《爾雅·釋水》水注溝曰澮。 《周禮·地官·遂人》千夫有澮。 《疏》澮,廣二尋,深二仞。  又《廣韻》《集韻》𠀤古邁切,音夬。義同。  又《集韻》烏外切,音薈。與濊同。深廣也。  又戸八切,音滑。兩水合也。


《说文解字》

【卷十一】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古外切

水。出靃山,西南入汾。从水會聲。

『清代:段玉裁』


澮水。出河東彘靃山。西南入汾。
河東彘三字、鉉奪。鍇本誤作河西二字。今正。前志。河東郡彘。後志曰。永安、故彘。前志彘下曰。霍大山、在東。冀州山。今山西霍州州東南霍山、禹貢之大岳也。水經曰。澮水、出河東絳縣東澮交東、高山。西至王澤。注於汾水。不言出霍山者、水經舉其近源。許舉其遠源也。水道提綱曰。澮河、源出翼城縣東南山。西流經中衞鎭。又西稍北至城南。又西經曲沃縣南。又西至絳州城南入汾。方輿紀要。翼城縣有澮高山。有澮水入曲沃縣畍。至絳州南入汾。
从水。會聲。
古外切。十五部。按今文尙書以畎澮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