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ào     luò     
注音:ㄌㄠˋ,ㄌㄨㄛˋ
部首:
总笔画:10

统一码:U+70D9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97864

五笔86:OTKG

仓颉:FHER

规范编号:50

五行属性:火

HTML代码:&#28889

CSS代码:\70D9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brand, burn; branding iron CJK



笔画顺序

笔顺:点 撇 撇 点 撇 折 点 竖 折 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lào   ㄌㄠˋ

用器物烫熨:~衣服。~印。~花(亦称“烫花”)。 把面食放在烧热的铛或锅上加热使熟:~饼。~锅贴。


 

luò   ㄌㄨㄛˋ

〔炮(páo)~〕见“炮”。


brand, burn; branding iron
brennen, backen ,Flacheisen (S)
repasser,cuire (des galettes)​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lào

<动>
(1) (形声。从火,各声。本义:把食物放在烧热的器物上焙熟) (2) 用高温的金属烧灼。引申为打上或留下标志 [brand] 烧之剔之,刻之烙之。——《庄子·马蹄》 又如:烙花 (3) 在烧热的锅内焙烤[面食] [bake in a pan]。 如:烙两张饼 (4) 用烙器(烧灼器)或烧灼剂烫 [cauterize] 沙僧只叫:“脚底烙得慌!”——《西游记》 又如:烙铁 (5) 另见 luò


基本词义


luò

<动>

(1) 灼;烧烤 [burn] 鞭、烙之数,風烙三十者鞭三百,烙五十者鞭五百。——《遼史》 又如:炮烙(古酷刑) (2) 另见 lào



國語辭典

ㄌㄠˋ

​lào 

用燒熱的金屬在牛馬或物體上留下標誌。 如:「烙印」。 熨、燙。 如:「烙衣服」。 將食物放在燒熱的鍋上烤熟。 如:「烙餅」。 《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自到廚下烙了一斤麵餅,炒了一盤韭菜,自捧出來陪著。」


ㄌㄨㄛˋ

​luò 

參見「炮烙 」條。


《康熙字典》

【巳集】
【巳集中】
部首:
总笔画:10
部首笔画:4
部外笔画:6

《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𠀤音洛。 《說文》灼也。 《廣韻》燒也。 《史記·殷本紀》有炮烙之法。 《莊子·馬蹄篇》燒之烙之。  又《增韻》火鍼曰烙。  又音閣。 《史記·殷本紀註》索隱曰:烙,一音閣。◎按字彙正字通俱云:又音格。當因閣有格音而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