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ūn     
注音:ㄊㄨㄣ
部首:
总笔画:12

统一码:U+711E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90847

五笔86:OYBG

仓颉:FYRD

规范编号:55

五行属性:火

HTML代码:&#28958

CSS代码:\711E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dim CJK



笔画顺序

笔顺:点 撇 撇 点 点 横 竖 折 横 折 竖 横



國語辭典

ㄔㄨㄣˊ

chún 

光明、明亮。 《广韵·平声·谆韵》:「焞,明也。」


《康熙字典》

【巳集】
【巳集中】
部首:
总笔画:12
部首笔画:4
部外笔画:8

《集韻》徒渾切,音屯。 《說文》作𤑴。隷作焞。 《玉篇》焞焞。無光耀也。  又《集韻》灼龜火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昆切,音暾。 《左傳·僖五年》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 《註》天策傅說星,時近日星微,焞焞無光燿也。  又《集韻》一曰灼龜炬。  又《廣韻》常倫切《集韻》《韻會》《正韻》殊倫切,𠀤音純。 《廣韻》明也。 《韻會》火色也。  又《集韻》《正韻》通回切《韻會》吐雷切,𠀤音推。 《玉篇》焞焞,盛貌。 《詩·小雅》戎車嘽嘽,嘽嘽焞焞,如霆如雷。 《傳》焞焞,盛也。 《釋文》焞,本又作啍。 《前漢·韋玄成傳》引《詩》又作推。  又《集韻》祖管切《韻會》作管切,𠀤音纂。 《集韻》灼龜也。或作焌。  又《集韻》徂悶切,音鐏。然火以灼龜。或作焌。  又《集韻》《類篇》𠀤祖寸切,音捘。 《儀禮·士喪禮》楚焞置于燋,在龜東。 《註》楚荆也,荆焞所以鑽灼龜者。 《疏》荆是草名。古法鑽龜用,荆謂之荆焞也。◎按廣韻十八諄焞字註云:又他昆切。而二十三䰟內止收燉字,無焞字,疑焞爲燉之重文。  又周禮菙氏註引楚焞,疏與釋文皆作燉,是焞,燉古通用也。互詳燉字註。六書溯原作焞。


《说文解字》

【卷十】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他昆切

明也。从火

『清代:段玉裁』


朙也。
鄭語。史伯曰。黎爲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崔瑗河閒相張平子碑云。遷大史令。實掌重黎厤紀之度。亦能焞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有漢。今本國語作淳。漢碑作焞、與許所據合。韋云。淳、大也。燿、明也。下文云。敦大則焞燿。自皆當訓明。士喪禮楚焞。所以鑽灼龜者。楚、荊也。焞、葢亦取明火之意。引申之又訓盛。采芑傳曰。焞焞、盛也。漢時有敦煌郡。應劭地理風俗記曰。敦、大也。煌、盛也。唐時乃作燉煌。見元和郡縣志。燉乃唐人俗字。非焞之異體也。
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