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í     máo     
注音:ㄇㄠˊ,ㄌㄧˊ
部首:
总笔画:15

统一码:U+729B

字形分析:上下结构

四角:58251

五笔86:FITH
五笔98:FTDG

仓颉:JKMHQ

HTML代码:&#29339

CSS代码:\729B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a black ox, a yak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横 横 竖 撇 点 撇 横 撇 点 横 撇 撇 横 横 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máo   ㄇㄠˊ

古同“牦”,牦牛。


其它字义


 

  ㄌㄧˊ

〔~靬(qián)〕中国汉代西域国名。又汉代张掖郡县名,在今甘肃省永昌县。

a black ox, a yak
Grunzochse (S)
boeuf noir,yak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名>
牦牛 [yak],产于西藏



國語辭典

ㄌㄧˊ

 

参见「牦牛 」条。


ㄇㄠˊ

​máo 

(一)​之又音。


《康熙字典》

【巳集】
【巳集下】
部首:
总笔画:15
部首笔画:4
部外笔画:11

《唐韻》《集韻》莫交切《韻會》《正韻》謨交切,𠀤音茅。 《說文》本作犛。長髦牛也。从牛,𠩺聲。 《玉篇》獸如牛而尾長,名曰犛牛。 《楚語》巴浦之犀犛兕象。 《註》犛,莫交切。 《司馬相如·上林賦》𤛑旄獏犛。 《註》犛,一音茅,或以爲貓牛,毛可爲翿是也。 《集韻》或作氂斄髦,通作貓。 《廣韻》書作犛。  又《集韻》謨袍切,音毛。本作氂。犛牛尾也。或作斄。 《楚語·犀犛註》犛,亦作旄。  又《廣韻》里之切《集韻》《韻會》陵之切,𠀤音釐。義同。  又《玉篇》牛黑色。 《司馬相如·上林賦》獏犛。 《註》張揖曰:犛牛,黑色,出西南徼外。 《班固·西都賦》曳犀犛。  又《集韻》鳴龍切,音氂。羌中牛名。李登說。  又《廣韻》落哀切《集韻》郎才切,𠀤音來。 《廣韻》關西有長尾牛。 《集韻》或作氂。


《说文解字》

【卷二】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莫交切(當作里之切)

西南夷長髦牛也。从牛

『清代:段玉裁』


西南夷長髦牛也。
今四川雅州府淸谿縣大相嶺之外有地名旄牛。產旄牛。而淸谿縣南抵寧遠府、西抵打箭鑪。古西南夷之地。皆產旄牛。如郭樸注山海經所云。背、厀及胡、尾皆有長毛者。小角。其體純黑。土俗用爲菜。其尾腊之可爲拂子。云長髦者、謂背䣛胡尾皆有長毛。下文氂字乃專謂尾也。此牛名犛牛。音如貍。楚語。巴浦之犀犛。上林賦。㺎旄貘犛。以其長髦也。故史記西南夷傳謂之髦牛。以其尾名氂也。故周禮樂師注謂之氂牛。以氂可飾旄也。故禮注、爾雅注、北山經、上林賦注、漢書西南夷傳皆謂之旄牛。氂髦旄三字音同。因之讀犛如毛。非也。據上林賦則旄犛異物。中山經。荆山多犛牛。郭曰。旄牛屬。
从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