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撇 折 撇 横 竖 横 撇 竖 折 横 横
<动>
〈动〉 通“潴”。水积聚[(of water) accumulate] 大野既猪。——《书·禹贡》 规偃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以猪畜水。——《周礼·地官·稻人》
《廣韻》俗豬字。 《唐韻》陟魚切《集韻》《韻會》張如切,𠀤著平聲。 《說文》豕而三毛叢居者。 《爾雅·釋獸》豕子豬。 《註》今亦曰彘,江東呼豨,皆通名。 《揚子·方言》吳揚之閒謂之豬子。 《埤雅》豬性𤰞而率。 《揚子·太𤣥經》出野見虛,有虎牧豬。 又山豬,卽豪豬也。詳前豪字註。 又嶺南有嬾婦豬。 《桂海虞衡志》嬾婦似山豬而小,喜食禾。田夫以機軸織絍之器掛田所,則不復近。 又貓豬。 《楊愼·丹鉛錄》毛犀卽彖也。善知吉凶,古人呼爲貓豬,交廣人謂之豬神。 又石豬。 《蜀志》蜻蛉縣有石豬,子母數千頭,傳言夷昔牧豬于此,一朝豬化爲石。 又官名。 《魏志·東夷傳》夫餘國以六畜名官,一曰豬加。 又草名。 《博雅》伏豬,木禾也。 又藥名。 《本草綱目》陶弘景曰:豬苓,其塊黑似豬屎,故名。互詳前豕豨二字註。 又山水名。 《山海經》渠豬之山,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又湫名。 《北夢瑣言》邛州有湫,有牝豕出入,號豬龍湫。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豬拔州,隸隴右道。 又《廣韻》豬口,地名。亦作䐗。 《晉書·甘卓傳》軍次豬口。 又《閔公承傳》作䐗口。 又《韻會》通作瀦,水所停也。 《書·禹貢》大野旣豬。 《孔傳》大野,澤名。水所停曰豬。 《蔡傳》水蓄而復流者,謂之豬。 《左傳·襄二十五年》規偃豬。 《註》下濕之地。 又孟豬,澤名。通作諸。 《書·禹貢》被孟豬。 《蔡傳》地志,在梁國睢陽東北,今南京虞城縣西北孟諸澤是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及《爾雅·釋地》作孟諸。 又《字彙補》照迦切,音遮。 《左傳·定十四年》宋野人歌曰:旣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干寶讀。 《廣韻》俗作猪。
"猪" 为谜底的谜语
夸字 (打一字)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