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折 点 撇 撇 点 横 竖 折 横 点 撇 横
<名>
(1) 古代祭器名 [sacrificial vessel]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诗·大雅·生民》 (2) 又如:登豆(泛指祭器和食器)
<形>
(1) 高 [high] 不哀年之不登。——《国语·晋语》。注:“高也。” 涉三皇之登闳。——《汉书·扬雄传》 (2) 又如:登闳(高远,高大)
<副>
(1) 即刻 [at once]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登时(马上;立刻);登场(当场);登答(立刻答复)
ㄉㄥ
上、升。由低处到高处。 如:「登山」、「登峰造极」、「一步登天」、「捷足先登」。 《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宋·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词:「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进用、提拔。 《管子·小匡》:「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 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成熟。 《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宋·苏轼〈荔支叹〉:「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记录、刊载。 如:「登记」、「登报」、「登帐」、「刊登」。 科举考试合格被录取。 唐·郑谷〈赠刘神童〉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 《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登博学弘词科,工文章。」 收取别人物品时的敬词。 如:「拜登厚赐」。 北方方言。指穿。 如:「脚登长筒靴」。 《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上面套著枣红铁线纱夹马褂,底下登著缎靴。」
ㄉㄥ
姓。如三国时蜀国有登定。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騰切,等平聲。 《爾雅·釋詁》陞也。 《玉篇》上也。進也。 《易·明夷》初登于天。 《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 《左傳·僖九年》王使宰孔賜齊侯胙,下拜登受。 《禮·月令》農乃登麥。 《周禮·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數。 《前漢·食貨志》進業曰登。 《註》進上百工之業也。 又《爾雅·釋詁》成也。 《增韻》熟也。 《書·泰誓》以登乃辟。 《詩·大雅》誕先登于岸。 《周禮·地官·小司徒》頒比法于六鄉之大夫,使各登其鄉之眾寡六畜車輦。 《註》登,成也。成猶定也。 《孟子》五穀不登。 《註》登,成熟也。 又尊之曰登。 《禮·月令》登龜。 《註》龜言登者,尊之也。 又《博雅》登登,眾也。 又築牆用力相應聲。 《詩·大雅》築之登登。 又登聞鼓院。 《宋史·職官志》隷司諫正言,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 又榻登。 《釋名》施于大牀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牀也。 《說文》作毾㲪。 又星名。 《晉書·天文志》歲星之精流,爲及登。 又鳳皇朝鳴曰登晨。見《軒轅黃帝記》。 又州名。古萊子國,隋牟州,唐改登州,取文登山而名。 又姓。出南陽,蜀有關中流人,始平登定。 又《集韻》丁鄧切,等去聲。履也。或作蹬。 又《字彙補》東職切,等入聲。 《公羊傳·隱五年》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 《註》登讀言得。齊人名求得爲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又叶都籠切,音東。 《前漢·宣元敘傳》元之二王,孫後大宗。昭而不穆,大命更登。 又叶都郎切,音當。 《易林》南山高岡,回隤難登。道里遼遠,行者無糧。 《說文》上車也。从癶豆,象登車形。 《集韻》或作僜。 《字彙》登與豆豋之豋,从月从又者別。
切部: 都滕切
『清代:段玉裁』
引伸之凡上陞曰登。
都滕切。六部。
"登" 为谜底的谜语
遇水则清遇火则明 (打一汉字)
【解释】 登+水字旁=澄(是清的意思),登+火字旁=灯(现代简体字)。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