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ī     
注音:
部首:
总笔画:11

统一码:U+79F6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37904

五笔86:UQWT

仓颉:IOHD

五行属性:木

HTML代码:&#31222

CSS代码:\79F6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笔画顺序

笔顺:点 横 撇 折 撇 点 撇 横 竖 撇 点



《康熙字典》

【午集】
【午集下】
部首:
总笔画:11
部首笔画:5
部外笔画:6

《集韻》津私切,音咨。 《說文》稷也。本作𪗉。或从次。  又同粢。互見米部粢字註。


《说文解字》

【卷七】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卽夷切

稷也。从禾亝聲。

『清代:段玉裁』


稷也。
釋艸曰。秶、稷也。周禮甸師齍盛注云。秶者、稷也。穀者稷爲長。按經作?。注作秶。此經用古字、注用今字之例。周禮?盛字鄭易爲秶者三。甸師、肆師、大祝也。小宗伯六?注云。?讀爲秶。六秶謂六穀。黍稷稻粱麥苽。云?讀爲秶。此易?爲秶之證也。秶本謂稷。何以六穀統名秶。則以稷爲穀之長。故得槩之。甸師注是其恉也。米本謂禾。凡穀皆得名米。秶盛之秶猶是矣。甫田作齊。亦作?。毛曰。器實曰?。而左傳、禮記皆作秶盛。是可證?秶之同字。穀名曰秶。用以祭祀則曰?。別之者、貴之也。今經典秶皆譌粢。而?字且不見於經典矣。廣韵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