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点 横 点 撇 横 竖 折 竖 横 撇 竖 折 竖 竖
<名>
(1) 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end]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东坡右手执卷端。—— 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两端,末端;笔端;尖端;大端(重要方面);极端;顶端;扁担的两端 (3) 首;顶端 [top] 常视松端日,每稽潭上烟。——宋· 梅尧臣《昭亭别施度支》 (4) 开头 [beginning]。如:发端;开端 (5) 征兆 [omen]。如:端兆(端倪;迹象) (6) 头绪 [main threads] 多端寡要(要领),好谋无决。——《三国志·郭嘉传》 (7) 又如:端序(头绪;条理) (8) 边际 [limit]。如:端涯(边际) (9) 思绪;心绪 [train of thought]。如:端忧(闲愁;深忧) (10) 事由;原委 [cause] 祸集非无端。——西晋· 陆机《君子行》 (11) 又如:端原(原委;根由);端本澄源(犹言正本清源);争端;衅端 (12) 借口 [pretext]。为了掩盖真正意图或情况而声称的目的、动机或装出来的外表。如:借端;无端闹事 (13) 项目;种类 [kind]。如:举其一端;变化多端 (14) 周代礼服 [a kind of gown]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古代礼帽),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周礼》 (15) 又如:端衣(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端衰(古丧服上衣);端冕(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和贵族的礼服) (16) 办法 [approaches;ways;means]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动>
(1) 详审 [look sb. up and down]。如:端箭(射箭前,以一眼瞄准目标) (2) 手平举拿物 [hold sth. level with both hands]。如:端饭上菜;端茶送出(官员会客时,不愿地位低于自己的来客久坐,谈话告一段落,端茶略饮,仆人就高喊“送客”,来客就立刻告辞);端简(正笏。谓两手平举捧着手板);端盒(托盘,多木制);端菜;端碗;端盆倒水 (3) 流露 [speak out]。如:有什么想法都端出来
<副>
(1) 确实;果真 [really;indeed;if indeed]。如:端端的的(清楚,真实);端切(确实;详细) (2) 究竟;到底 [after all;in the end] 这话原不须提了,总来该是夫妻,颠来倒去,自然凑着,不该是夫妻,便说合了,端只要分张。——《醉醒石》
ㄉㄨㄢ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 如:「尖端」、「末端」、「笔端」。 《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事物的起始。 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 《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项目、方面。 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心思、思绪。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ㄉㄨㄢ
正、正直。 如:「品行不端」。 《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 《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ㄉㄨㄢ
以手托物。 如:「端碗」、「端菜上桌」。 摆。 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ㄉㄨㄢ
到底、究竟。 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 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果真。 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多官切,音偳。 《說文》直也,正也。 《禮·曲禮》振書端書于君前。 《註》端,正也。 《玉藻》目容端。 《前漢·賈誼傳》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衞翼之。 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 《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公羊傳·隱元年註》上係天端。 《疏》天端,卽春也。春秋說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 《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 《疏》履,步也,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爲術曆之端首。 《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註》端者,首也。人皆有仁義禮智之首,可引用之。 又《廣韻》緒也,等也。 《揚子·方言》緒,南楚或曰端。 又《增韻》審也。 《戰國策》郤疵對智伯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又專也。 《戰國策》敢端其願。 《註》端,猶專也。 又布帛曰端。 《禮·記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爲端。 《小爾雅》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兩,倍兩謂之疋。 又《周禮·春官》其齊服有𤣥端,素端。 《鄭司農註》衣有襦裳者爲端。 《穀梁傳·僖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 《註》端,𤣥端之服。 《疏》其色𤣥,而制正幅無殺,故謂之𤣥端。 又地名。 《山海經》號山,端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國在流沙中者,墩端璽㬇。 《史記·趙世家》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 《註》端氏,澤州縣也。 《前漢·地理志》蒼梧郡有端溪。 又姓。孔子弟子端木賜。 又宮門名。 《後漢·黃瓊傳》舉吏,先試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門。 《註》端門,太微宮南門也。 又獸名。 《後漢·鮮𤰞傳》禽獸異于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爲弓,俗謂之角端弓。 又《正韻》尺兗切。與喘同。 《荀子·勸學篇》端而言。 《註》端,讀爲喘。喘,微言也。 又《韻會小補》美辨切。同冕。大夫以上冠也。 《禮·玉藻》諸侯𤣥端以祭,天子𤣥端以朝,日于東門之外。 《註》端,皆音冕。 又《韻補》叶都元切。 《陸機·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衆慮而爲言。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 又叶多汪切。 《楊戲贊秦子敕》正方受遣,豫聞後綱。不𨻰不僉,造此異端。
切部: 多官切
『清代:段玉裁』
用爲發耑、耑緒字者叚借也。
多官切。十四部。
"端" 为谜底的谜语
倚山而立 (打一字)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