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撇 横 点 撇 横 点 横 竖 折 竖 撇 点
<动>
(1) 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 [whip] 将入门,策其马。——《论语·雍也》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汉· 晁错《论贵粟疏》 策之不以其道。——唐· 韩愈《杂说》 又如:鞭策;策马(鞭马);策马飞舆(驾马车疾行) (2) 督促;使进步 [instigate;stir up]。 如:策厉(督促勉励);策进(促进) (3) 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 [support]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策杖(执持拐杖。又称扶杖、拄杖);策踵(扶杖接踵而来);策立(站立) (4) 谋划;策划 [plan;plot]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孙子·虚实》 又如:策效(谋划效力);策驭(谋划掌握);策选(谋划选取)
ㄘㄜˋ
馬鞭。 《左傳·文公十三年》:「乃行繞朝贈之以策。」 《文選·賈誼·過秦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枴扙。 《淮南子·墬形》:「夸父棄其策,是為鄧林。」 《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 蓍草稱為「策」。 《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傳》:「夫摓策定數,灼龜觀兆,變化無窮。」 宋·王安石〈禮樂論〉:「是故天之高也,日月星辰陰陽之氣,可端策而數也。」 計謀。 如:「獻策」、「束手無策」。 《戰國策·秦策一》:「臣出必故之楚,以順王與儀之策,而明臣之楚與不也。」 古代以竹簡記事然後連編成策。 《孟子·盡心下》:「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 通「冊」。 文體名。內容以陳述政事的計畫為主。 漢·武帝〈詔賢良〉:「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 永字八法之一,為斜書向上之一筆。 姓。如明代有策敏。
ㄘㄜˋ
鞭打、驅使。 如:「策馬前進」。 《楚辭·宋玉·九辯》:「郤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乘白馬而不前,策青騾而轉礙。」 督促、勉勵。 南朝齊·蕭子良〈與孔中丞稚珪書〉:「孜孜策勵,良在於斯。」 《宋史·卷四三四·葉適傳》:「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 扶、拄。 《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宋·盧袓皋〈浣溪沙·午睡醒來〉詞:「午睡醒來策瘦筇,幾痕茸綠徑苔封。」
《廣韻》楚革切《集韻》《韻會》測革切《正韻》恥格切,𠀤音𠕁。 《儀禮註》策,𥳑也。 《蔡邕·獨斷》策者,𥳑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下附單執一札,謂之爲𥳑。連編諸𥳑,乃名爲策。凡書,字有多有少,一行可盡者書之于𥳑,數行可盡者書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乃書于策。 《禮·曲禮》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通攷》漢制,取士作𥳑策難問,試者投射答之,謂之射策。若錄政化得失顯問,謂之對策。 又策書。 《釋名》策書敎令于上,所以驅策諸下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爲侯伯。 又籌也,謀也。 《史記·袁盎傳》盎雖家居,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 又蓍也。 《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神策,於是迎日推策。 《註》策,神蓍也。黃帝得蓍,因以推算曆數,逆知節氣與日辰之將來也。 又竹名。 《左思·吳都賦》策簩有叢。 《吳筠·竹賦》爾其衆彙非一,則有策簩筋曼。 又馬箠。 《禮·曲禮》君車將駕,則僕執策立于馬前。 《左傳·文十三年》晉士會行,繞朝贈之以策。 《註》策,馬撾。 又策馬曰策。 《左傳·哀十一年》淸之戰,孟之側後入以爲殿,抽矢策其馬。 又天策,星名。 《左傳·僖五年》童謠云:鶉之賁賁,天策焞焞。 《註》天策,傅說星。 又金策,錫杖也,見《詩韻輯略》。 又小也。 《揚子·方言》木細謂之杪,燕之北鄙,朝鮮洌水之閒謂之策。 又策策,落葉聲。 《韓愈詩》秋風一披拂,策策鳴不已。 又警策。 《陸機·文賦》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註》馬因策而行疾,喩文資片語而理明。以一言入衆辭中,若策之警馬也。 又刺也。 《揚子·方言》凡草木刺人,北燕、朝鮮之閒謂之策。 又姓。明有策敏、策𥳑。 又《集韻》一曰小箕。 《篇海》亦作筴、𠕁。俗作䇿、筞,誤。
切部: 楚革切
『清代:段玉裁』
馬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