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折 折 点 点 点 点 竖 折 撇 点
收入,放進:出~。藏污~垢。 接受:採~。笑~。~諫。 享受:~福。~涼。 繳付:~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鞋底。 姓。
ㄋㄚˋ
收。 《詩經·豳風·七月》:「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 《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今秦已虜韓王,盡納其地。」 交、獻。 如:「納稅」、「繳納」。 《春秋·莊公二十二年》:「東,公如齊納幣。」 漢·桓寬《鹽鐵論·本議》:「農人納其獲,女工效其功。」 容、受。 如:「笑納」、「接納」。 《左傳·文公十六年》:「諸侯誰納我?」 《南史·卷四二·齊高帝諸子傳上·豫章文獻王嶷傳》:「坦懷納善,側席思政。」 引入。 《儀禮·燕禮》:「小臣納卿大夫,卿大夫皆入門右北面東上。」 漢·鄭玄·注:「納者,以公命引而入也。」 娶。 如:「納妾」。 《易經·蒙卦·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光烈陰皇后紀》:「更始元年六月,遂納后於宛當成里,時年十九。」 穿、著。 《禮記·曲禮上》:「跪而遷屨,俯而納屨。」 縫補。 漢·王充《論衡·程材》:「刺繡之師能縫帷裳,納縷之工不能織錦。」 《水滸傳·第二三回》:「武松穿了一領納紅紬襖,戴著個白范陽氈笠兒。」
《廣韻》奴答切《集韻》諾答切,𠀤音衲。 《說文》絲濕納納也。 又《博雅》入也。 《釋名》納,弭也。弭之兩致之言也。 《書·堯典》寅餞納日。 《傳》餞,送也。日入言送。 又《舜典》納于百揆。 又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又《禹貢》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 又《儀禮·旣夕禮》屨外納。 《註》納,收餘也。 又《禮·曲禮》納女于天子。 《註》納女,猶致女也。 又《禮·雜記》納幣一束。 《註》納,徵也。 又姓。 《廣韻》出《何氏姓苑》。 又與內同。 《周禮·春官·鐘師》納夏。 《註》故書納爲內。 又《玉篇》或作衲、靹。 《篇海》補綴也。 又與軜同。 《荀子·正論篇》三公奉軛持納。
切部: 奴荅切
『清代:段玉裁』
納納、溼意。劉向九歎。衣納納而掩露。王逸注。納納、濡溼貌。漢酷吏傳。阿邑人主。蘇林曰。邑音人相悒納之悒。按悒納當作浥納。媕阿之狀。於濡溼義近也。古多叚納爲內字。內者、入也。
奴荅切。古音亦在十五部。
汉字笔画